對于一個資源有限的企業來說:短板有多短不重要,長板有多長最關鍵
木桶理論認為:一只木桶能夠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一塊木板的長度,而不是最長的那塊;企業界的管理者都會把焦點集中在“木桶短板”上,認為造成企業能力不足,稱之為傳統木桶理論。
傳統木桶理論的意義在于,它使人認識到,組織、個人的某項能力,有如木桶中的最長木板,無論其多強多高,對整個組織的能力是不起作用的。最關鍵就是那根短板,它對企業管理者的啟發,使企業開始檢討企業的薄弱環節,從而指導企業的 營銷 行為。
然而,筆者在營銷實踐和為客戶提供營銷策劃過程中,發現這個理論存在一定的偏差。可以這么說:木桶理論針對大部分企業來說,是一個相當容易被誤導的理論。
不要補足看似有利的短板
有個比較老的笑話:一個秀才偶爾得到一副象牙筷子,他覺得這筷子太上檔次了,絕對不能配合使用普通的陶瓷碗,于是這秀才花錢造了個玉碗,造了玉碗后,秀才右手執象牙筷,左手捧玉碗進食,聽玎玲之聲不絕入耳,心情甚慰。可幾日后又覺得家中木桌配合二物進食不倫不類,于是又借錢從大理運來大理石桌……
幾番折騰后,家境富裕的秀才已經窮困潦倒,只能白日拿玉碗沿街乞討、夜晚睡大理石桌以度日。這是一個荒唐的故事,但現實中卻有不少企業依舊在做類似荒唐的事情。
案例一
A企業是一個區域性的方便面企業,其大分量、重口味的品牌方便面,在該區域市場相當熱銷,在2002年之前,該品牌是該區域當之無愧的方便面老大。在方便面行業平均不到2%的 銷售 利潤情況下,該品牌甚至達到5%的銷售利潤,可謂是前景無限,然而2002年后,該企業著手進軍全國市場,追求利潤最大化,補足其渠道區域化的短板。
很快,其產品分銷到全國,隨著產品分銷渠道的建立,企業投巨資在衛視上砸廣告,然而其產品口味在全國大部分城市不適合青少年群體食用,于是企業通過調研,再度開發了幾個新品,并隨著新品 上市 加大宣傳力度。然而,方便面市場競爭何其激烈,加上企業廣告策略有誤,人才嚴重缺乏,一年下去,企業虧損了近3000萬,老本砸進去不說,還荒廢了本地市場,造成本地市場嚴重萎縮。
A企業一度追求渠道擴張,補充渠道區域性的短板,卻忽略了自己的長板,成為一個經典的失敗案例。
案例二
B企業是山東省的一個酒廠,生產的酒一直在山東省銷量名列前茅,其定位在高檔商務用酒和宴會用酒上。
當時其酒中低檔產品眾多,品牌雜亂,與其時如日中天的川系“五朵金花”相比,其四大家族、八大金剛基本上沒有高端市場的話語權,只有該品牌勉強爭得其在高端的一塊陣地,但由于實力相差懸殊,市場前景難以預料,于是有人建議推出較低價位的新產品,并借一部當下流行的電視劇名字命名,急功近利的心態決定了這是一次非理性的短線操作,用這樣一個品牌來達到占領更大市場的目的,顯然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首先,B企業生產高檔優質白酒的能力為5000噸,而一旦擴充低端白酒的規模,勢必會嚴重擠壓原本不錯的高檔酒銷售。
其次,品牌的無效延伸,大大消弱了消費者的忠誠度。
原以為在推出低端白酒后可以彌補高檔白酒的短板,沒想到結果適得其反,這個不理性的決策既無法使新產品達到盈利的足夠規模,也嚴重沖擊了利潤豐厚的高端市場,險些釀成竹籃打水的結局。幸虧B公司及時剎車才幸免于“慘敗”。
實際上: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放棄或忽視自己的長板,著力去補足自己的短板,這恰是風險的開始。
要把自己的長板再拉長
也有個比較老的寓言:兩只兄弟羊,哥哥很好學,音樂、舞蹈、翻跟頭樣樣精通,經常一邊吃草,一邊唱歌跳舞。弟弟天賦比較差,但是腳生得粗壯有力,只會這個山坡跑到那個山坡。因此常看到哥哥在那里培養藝術氣質,弟弟在那里一個勁地跑著轉圈。
有天狼群圍住了兩只羊,善跑的弟弟一溜煙跑出狼群,而哥哥唱歌、跳舞希望取悅狼群,但是還被狼群撕咬著分食了。
這個寓言非常簡單,告訴我們作為弱類群體最需要的強項就是逃命這樣的道理。
而作為企業來說,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逃命”絕招。
案例三
格蘭仕集團創建于1992年,當年,格蘭仕集團引進日本東芝微波爐生產線,在半年內建成投產。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格蘭仕品牌知名度較小,渠道也在建設當中,廣告投入微乎其微,但其唯一也是最大的優勢是:格蘭仕在微波爐市場上很有成本優勢。一方面,利用OEM搬來的設備,大批量生產,低勞動成本,大的管理跨度,采購壟斷等,在很長的時間內獲得成本優勢。
格蘭仕抓住自己的長板——價格優勢,通過價格戰迅速占領市場。價格不降則已,要降就要比別人低30%,這種擠壓手段能迅速將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淘汰出局。格蘭仕也因此得到“價格屠夫”的稱號。
十多年時間里,格蘭仕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2002年,格蘭仕銷售收入達到85億元RMB,并形成1500萬臺微波爐的年產能,全球微波爐市場份額占到35%。
木桶理論
木桶理論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若僅僅作為一個形象化的比喻,“木桶定律”可謂是極為巧妙和別致的。但隨著它被應用得越來越頻繁,應用場合及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已基本由一個單純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這由許多塊木板組成的“木桶”不僅可象征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一個班組,也可象征某一個員工,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則象征著整體的實力和競爭力。
木桶效應在企業的銷售能力、市場開發能力、服務能力、生產管理能力等方面同樣有效。進一步說,每個企業都有它的薄弱環節。正是這些環節使企業許多資源閑置甚至浪費,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如常見的互相扯皮、決策低效、實施不力等薄弱環節,都嚴重地影響并制約著企業的發展。
因此,企業要想做好、做強,必須從產品設計、價格政策、渠道建設、品牌培植、技術開發、財務監控、隊伍培育、文化理念、戰略定位等各方面一一做到位才行。任何一個環節太薄弱都有可能導致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最終導致失敗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