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煒把人分成“有承諾的人”和“沒有承諾的人”,而辨識兩種人的標準是能否踐諾。張煒對一些“勝者”不屑,因為“他們或沒有承諾或從來就沒有想過踐諾”。
而詩人楊黎消解崇高的方式更徹底,在接受鳳凰網采訪時,他甚至認為“在中國只有廢話是值得相信的”。他說:“政府文件是一種語言,你信嗎?一個人的豪言壯語是一種語言,你信嗎?一個人把胸口拍爛了,這個錢你借給我,我明天肯定還你,你信嗎?我這句話是很意識形態的。我就說只有廢話才是可信的,因為他沒有承諾。”
話雖這么說,不過,要是上升到公孫龍“白馬非馬”的思辨高度,區別有無承諾和是否廢話,恐怕不是一道容易解答的題。
8月14日,京東CEO劉強東發微博說:“今天,我再次做出一個決定:京東大家電三年內零毛利!如果三年內,任何采銷人員在大家電加上哪怕一元的毛利,都將立即遭到辭退!從今天起,京東所有大家電保證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至少10%以上,公司很快公布實現方法!”
為了強調“承諾”之豪氣,劉強東一口氣用了三個感嘆號。一場似乎是精心準備的價格戰,濃烈的血腥氣撲面而來,肅殺之氣逼人。
然而,事后媒體調查證實,對平板電視、洗衣機、冰箱等產品比價,京東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所有大家電價格均比蘇寧國美便宜10%”,至于不加“哪怕一元的毛利”更是虛妄之詞。一些輿論領袖客客氣氣地評價說,劉強東以微博 營銷 “過度透支”了自己的信用。
信用可以透支嗎?按照張煒的定義,是不可以透支的,要么踐諾,要么沒有承諾或從來就沒有想過踐諾。而套用楊黎的說法:“一個人把胸口拍爛了,這個降價我說了,我明天肯定降。”你信嗎?你信了,說明這是廢話。你不信,說明這不是廢話。可這明明是不踐諾的話,那它到底是廢話或者不是廢話?
繞幾繞,楊黎就把人繞暈了,因為他是通過非主流的意識形態,消解以官方權力和金錢權力人為制造的虛假真實,與其聽些言不及義的官話和商業大享的豪言壯語,還不如聽人說些毫無意義的廢話。
營銷講究獨特的賣點,產品的功能、價格的實惠、商業模式的與眾不同,都可以提煉為賣點,但前提是必須真實。
變革 開放至今,好多年過去了,營銷作為工具,中國企業運用得越來越嫻熟,但態度似乎不太端正,普遍性的負面新聞也就層出不窮了。
其實,“咸吃蘿卜淡操心”,企業是不是“第一”,消費者并不操心,他們關心的是自己從企業獲得什么產品和服務,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時能不能兌現承諾,其他都是瞎扯“淡”的事。
但讓中國消費者煩惱的是,一些企業總有辦法把他們牽扯進來,或者傷他們的身,或者傷他們的心,或者傷身又傷心。
楊黎說自己是“廢話詩人”,他真是“廢話詩人”嗎?
抄一首他的詩《速度與乳房》,不妨比較一下,所謂的藝術“廢話”與中國式的商業“豪言壯語”,在特殊的語境中,哪一個更有喜感—“從咸寧回武漢/鄧興一邊開車/一邊對我們說/你們把手伸到窗外/我如果開80碼/你們摸到的就是/一個B罩杯/我如果開100碼/你們摸的就是/C罩杯的乳房/艾先,鄧興突然問/你摸過G罩杯/那么大的沒有?/如果你想摸/我現在開到140/你就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