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貿企業開始涉足內銷的時候,老板們心里一定在計算,內銷利潤空間比起外貿市場可以放大好多。特別在外貿市場波動的時候,國內市場巨大的消費能力,國家對內需拉動的相關政策,促使外貿企業對內銷寄予希望。相同的產品,國內市場價格總能比賣給海外客戶高不少,產生心動是難免的。
一旦進入內銷運作的時候,才發現一切和想象相差得那么大。因為,你可能并不了解,做內銷市場的隱形成本到底在哪里?與外貿業務相比,內銷運營成本會復雜很多,外貿企業做內銷,經常看不到這些成本,我們可以稱之為內銷運營的隱形成本。
如果僅以你給國內客戶的價格盤算利潤空間,看上去比外貿業務高很多的價格中間,實際上存在著很多隱形運營成本。對此視而不見,你無疑在給自己挖掘陷阱。而優秀的決策者,就具備這樣的洞察力,并繞開這樣的陷阱。
成功老板會更關注自己不熟悉領域的潛規則,潛規則中總是隱藏著危機,也藏著隱形成本。我一個客戶就是規避隱形成本陷阱的典范。
幾年前,我一個地板客戶迫于外貿市場的壓力,開始有了做內銷市場的打算,促使他萌發這個念頭源于他一次和太太逛街。與太太逛街時候,他順道去一些專賣店看了看。
令他驚訝的是:幾乎是一樣的產品,他給海外客戶的價格在75元左右,但是在這家二線品牌的專賣店要賣200元左右?他特意了解了一下,企業給經銷商的價格,一般是 零售 價的6折,也就是120元左右。
就是這款產品,他出口的毛利大概是15元,如果是國內二線品牌,毛利則是60元。看到如此大的利潤空間,很多人可能就要進入內銷市場了,相對于外銷利潤而言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該企業老板沒有盲動,他想:轉戰內銷市場即可獲得如此豐厚的利潤,為什么這么多同行都會說內銷市場的錢也不好賺呢?
他想,自己沒有品牌影響力,對定價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果按照低于國內二線品牌20元的零售價予以定價,也就180元每平方,以6折向經銷商供貨,為108元每平方,即該企業如果做內銷,其毛利是48元。
48元的毛利,比外貿業務高了整整33元,看上去似乎很不錯。是不是還存在他不知道的成本呢?為此,他讓下屬做內銷運營成本的調研,當調研數據拿到手上的時候,他明白了,一切并不像開始想的那么樂觀:
每平方3元的經銷商激勵;
每平方3元的經銷商推廣補貼;
地板促銷讓利平均5個點,每平方為5.5元;
物料及廣告費用為8個點,每平方為8.5元;
這是渠道運作最直接成本,總共為22.5元。減去這部分費用,看上去48元每平方的毛利變成了25.5元,這里還沒有包括業務人員出差的費用,這是相對外貿業務而言多出的一塊成本,外貿業務人員是不大出差的。算來算去,其實與外貿業務的利潤高不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