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點陽光就燦爛
要做成大項目,關鍵靠什么?關系、人脈、勤奮還是運氣?這些都很重要,但往往又不可捉摸,飄忽不定。
自作多情式開局
某次,我去東北支持一個ERP項目。
天下的事情,說巧也真巧!客戶方的總經理和我一樣,居然也是學鍋爐的。溝通便從燒鍋爐的技術開始,聊得很好,總經理表態優先考慮和我們合作。更令人高興的是,項目的CIO(首席信息官)居然是曾經的同事。
真是一個完美的開局!后來,由于組織架構調整,我從這個項目中撤了出來。此后不久,我接到公司下屬分公司老總的電話,說此項目到了招標的最后階段,希望我提供支援,去講標。就在講標的前夜,分公司老總接到了一個朋友的電話,說:“你們不要去了,聽說這個項目已經定給K公司了,明天就簽單。”
那一瞬間,我深深感受到了東北初春的冷意!
項目團隊依然積極備戰。項目組開會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給項目定位?我們究竟是處于優勢,還是劣勢?如果是優勢,究竟有多大;如果是劣勢,劣勢有多少。
與以往不同,這次討論,項目組成員對項目位置判斷出現了相反的兩種情況:
負責本項目的兩個客戶經理,他們一致說:“這個項目我們處于優勢,勝率應該7:3,至少是6:4。”
根據我們的經驗,客戶經理總是傾向于從善良的角度出發,選擇性地記憶那些對自己有利的事!我進一步問道:“你們的依據是什么?”
兩個客戶經理說:“珍妮是這個項目的CIO,她是我們的老同事,多年的朋友,也是這個項目的教練,她支持我們,她說我們勝率很大。”
但我和項目組的另一人卻反對該判斷。直覺和那個突如其來的電話都告訴我們,這個項目遠沒有客戶經理想得那么樂觀。
陪襯
第二天,我們第一個做方案呈現。
呈現過程很順利,一如我做的其他大項目一樣信心十足。但到了提問環節時,現場出現了令人吃驚的場面:客戶現場有三四十名聽眾,每人站起來給我提了一個問題。
盡管“舌戰群儒”是大客戶銷售中的家常便飯,但“群儒”如此之多,而且如此有組織,還是頭一次見識。最可笑的是,他們提問時,有人竟然用讀紙條的方法提問,甚至連紙條也讀不順;而且,個別問題是研發級的問題,而非客戶級的問題。
于是,一切都明白了:這是一個被人精心設計的圈套。不論現場解答環節是否完美,已經不重要了。
按照日程,下午要提交報價,中午項目組繼續開會。
我說:“這個項目,根本不存在勝率是7:3或6:4的問題,應該是0:10,劣勢太明顯,機會極微小。
如果報價相差不到60萬元,沒有任何機會。”兩個客戶經理依然不認可我的觀點,堅持說“CIO是支持我們的”等等。
我淡淡地說:你的朋友就不可能也是你敵人的朋友?
最終,大家還是聽從了我的意見。我們決心放手一搏。既然要搏,籌碼就要足夠!
下午報價,我方報價146萬元,對手報價249萬元。客戶也驚呆了,問我們是這個報價嗎?
于是,客戶推遲了和K公司的簽單計劃 ,項目出現了一絲機會。
晚上,客戶分別請合作方吃飯。吃飯的次序很有意思,客戶的董事長先和K公司吃,然后再和我們吃。不要小看這個細節,客戶的傾向往往表現在很不經意的細節之中:客戶在采購時,時時都在對供應商排序,他們多數會和排在第一位的供應商優先交流和溝通。
我們最后還是丟掉了項目。K公司以接近190萬元的金額簽單,比我們多出50多萬元。這也說明,依靠價格并不能保證你獲得優勢。
簽單靠什么?
所有的銷售判斷都必須有銷售數據的支撐。這是我們從若干次血的教訓中得到的經驗。
在上述案例中,我們對項目的判斷都是基于客戶經理的感覺,并沒有銷售數據做支持,判斷失誤也就不可避免。
那么,大項目成功的關鍵要素是什么?關系、人脈、勤奮或是運氣?這些都很重要,卻又如此不可捉摸。有沒有一些必然的成功要素?
我們應該如何縮小主觀判斷和真實情況的誤差?
基于結構化的銷售數據,能夠讓我們得出更準確的結論。
如何結構化地搜集銷售數據?
第一步,搜集以下四個方面的數據和信息
1.關于項目總體的信息。
包括:項目金額、預算、時間、預計購買的產品,項目的進程狀態(正在做、著手引入、待定),客戶的總體情況(理想程度、業務信息),客戶采購的緊迫程度。
2.關于客戶采購流程的信息。
包括:客戶的決策流程、決策形式、最后的審批人、每個人在采購中擔任的角色、組織變化和新來者對采購流程的影響。
3.關于購買角色的信息。
包括:哪些人參與決策,他對該項目是什么態度(支持、反對、還是中立),他在決策中的影響程度有多大,其組織動機和個人動機是什么、如何去滿足,他對我們的態度是什么,有什么證據支持你的判斷。
4.關于競爭對手的信息。
包括:項目的主要競爭對手及其優勢,客戶中競爭對手的支持者,我們與競爭對手方案或產品的差異,區別競爭對手的手段以及我們目前的競爭位置等。
不斷搜集這些信息,并按“復雜項目結構化數據搜集表”(見下表1)的要求整理出來,便于進一步分析和驗證。第二步,驗證這些數據
例如:客戶去年一個100萬元的項目決策人是董事長,而現在我搜集到的信息是總經理,這可靠嗎?
我們判斷自己的位置是領先的,卻發現競爭對手的支持者中有一個是經濟型決策者,我們的判斷可靠嗎?
搜集數據四原則
1.數據要全面、完整
在案例中,客戶經理在項目定位時,搜集到的銷售數據和信息非常少。只是根據所謂“顧問”的三言兩語,就認為自己在項目中處于優勢,缺少結構化的數據搜集過程,信息比較匱乏。這怎么能支持我們做出正確的項目判斷呢!
在一個復雜的大項目中,客戶經理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就是情報員,我們必須隨時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需要得到哪些信息?
★我已經得到了什么信息?信息質量如何,是可靠和最新的嗎?
★為了減少項目風險,我還需要得到哪些信息?應該從哪里去獲得這些信息?怎么行動?
2.必須對數據進行驗證和甄別
在情報戰中,所有得到的信息必須經過驗證和甄別才能使用,否則,往往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
在本案例中,“顧問”說我們有優勢,這僅是一種數據來源,有其他的證據證明嗎?我們必須有其他方向的數據提供佐證,才能證明這個信息是可靠的,否則就可能判斷失誤。
不僅需要驗證,還需要甄別和評估。在本案例中,我們對“顧問”進行資格評審了嗎?她是否符合一個顧問的條件?
事實上,一個顧問最基本的要求是與我們分享客戶的信息,而在這個項目中,她基本上沒有與我們分享獨特的信息。我們發現,項目組基本不知道客戶的其他角色對我們的態度。所以,客戶經理怎么會有那么樂觀的判斷呢?——不掌握這種方法,這樣的錯誤一定還會再犯。
3.數據必須有證據支持
在大項目中,我們要求對于搜集到的銷售數據,盡量要有證據去支持。比如:你說某某支持我們,那么他有什么表現行為?是語言、是情緒還是行為?必須基于數據說話。
4.數據必須時時更新
大項目中,你在動,競爭對手也在動,客戶的態度、行為在不斷變化,項目的較力態勢也在不斷轉變。我們必須實時捕捉這些變化,以便重新做出分析和評價。
客戶方新的人員、組織結構的調整、采購流程的改變……所有這些,都可能給項目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是大項目銷售的天敵。
總結
制定大項目的銷售策略,首先從準確的項目定位開始的。定位不準確,策略必失敗。而項目定位又是從銷售數據和信息的搜集開始的。數據和信息的搜集必須結構化,不能隨意和零散。
我們必須永遠記住:數據是支持我們判斷的最好朋友,她往往比你的朋友更加忠誠和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