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企業、大多數員工,都懼怕變化,因為變化具有不確定性,也具有比較高的風險,由此帶來的結果不確定性很高。所以,眾多企業在走向變革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和阻力,很容易就會集體退回到“舒適區”。對任何企業或是組織來講,其實所謂的“舒適”狀態,正是一種危險狀態,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看似舒適,其實外部環境正處于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階段,一旦這種積累突破了某個“臨界點”,事物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創新才能“活”
天之道即是活,活的前提就是創新。一個組織,或一個生命體,由出生走向衰老、死亡的過程,其實正是這個生命體創新能力逐步弱化的過程。創新能力強的組織,適應環境的能力必然也強,自我糾錯的能力同樣不弱,所以才能夠在混沌的商業環境中“活”下來。因此,一個組織要想長久“活”下去,以實現基業長青的夢想,就必須在組織內部始終保持旺盛的創新活力。當一個組織、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一般都會出現“官僚化”特征,拖沓、扯皮、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等種種行為會成為一種常態,這正是一個組織、企業開始走向衰老的征兆。官僚化會降低甚至削弱一個組織對外部環境的反應,使組織如同處于一種“溫水煮青蛙”般的舒適狀態,但其中的風險卻在悄悄來臨。那些卓越的企業家,總會通過流程再造等不同的方式,使組織處于一種有限度的動蕩狀態,并以此來避免組織的衰落,使組織始終處于一種“創新”的年輕狀態。
所有的“生”都來自于“不同”
“不同”產生“生”,是企業價值增長的來源。“不同”即是差異化,要找到企業的差異化,就必須創新。從發展的角度看,顧客的需求必然從最初的同質化走向個性化、碎片化,消費者甚至希望自己所購買的每一個產品和每一項服務,都是為其量身訂做的。消費者這種喜新厭舊的本質,決定了企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滿足其需求。筆者最近陪客戶在南京參加了一個行業的專業展會,那些“不同”的企業總是讓人眼前一亮,展臺前的人也最多;而那些平庸的展臺,則是“臺前冷落顧客稀”。這也充分顯示了創新能夠為企業所帶來的價值。
關注趨勢,與時俱進
我們置身在一個如同股票般急劇起伏的時代,一會兒上漲,一會兒下跌,一些看似微小的外部變化,都有可能會使事情走向反面,其實,出現這種正反方向的轉化,正是事物發展到了臨界點的一種表現。一些人被這種“不確定感”所糾纏,并試圖擺脫這種“不確定感”,卻又無能為力,結果患上了“抑郁癥”。
在不確定的商業世界里,企業的發展往往處于一種時而加快、時而停頓的半穩定狀態,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洞察到事物轉折之前的細微變化,在洞察先機的基礎上進行及時調整,走在變化之前,使企業在時斷時續的發展中,能夠因持續的階段而避開停頓的階段。由于企業總是走在變化之前,顧客在購買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之時,會產生“這就是我想要的”這樣一種奇妙感覺。要做到這一點,對企業的創新能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這就必須要求企業在平時進行大量的相關政治和經濟信息的吸收和處理,及時找到增長的驅動因素,使企業迅速地上升到新的變化空間。
營銷九訣,訣訣連環。孫子兵法云:“以正合,以奇勝”,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感的商業世界,筆者認為,更完整的表述應該為“以正合,以奇勝,以新活”。我們總是根據我們自身有限的知識與信念來做商業決定,因此,要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就必須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引進先進的經營理念,在企業內部培養持續創新的習慣,打造持續創新的環境,養成人本關懷的快樂創造文化。總之,一句話,如果“資本”是“國王”,那么“創新”就是“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