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碰到一名營銷經理問:我們同樣的質量為什么賣不過國外的品牌?我們給他們加工,貼上他們的標,價格賣得很高,而我們國內的企業都在打價格戰,幾乎沒有利潤;我們這么辦?
這些問題,其實也談論了很多年,這也是中國很多企業的現實。
耐克鞋,加工廠都是在廣東貼牌生產,貼上那一勾,價值百倍;我國一集裝箱的服裝換不回來一件阿瑪尼服裝;富士康做蘋果等做代工,利潤也是少的可憐,被稱為“血汗工廠”;中國是茶葉之鄉,可是整個中國茶行業的利潤不如一個“立頓”紅茶大;-------據統計,中國28個開放行業,有21個行業的中高端被外資掌控。
這些中國20年來發展的真是寫照,“中國制造”模式成就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的發展,但是這種模式造成的我們企業大部分都在產業鏈的末端,是利潤最稀薄的環節,沒有利潤的企業,根本就不能進行產業升級、研發,就越發依賴加工,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緊縮銀根等情況,我們的企業會發生不可預知的風險,廣東、浙江等地方外貿企業的倒閉或轉型,都是“中國制造”結出的果。
這不僅是營銷的命題,同時也是中國發展的命題,沒有那個國家能在產業鏈的最低端,能獲得長遠的、持續的發展。“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其實,中國很多成功的企業,開始就與國外企業競爭,如海爾、聯想、格蘭仕、娃哈哈、雕牌、格力等企業,都在發展的過程中,找到自己適應自己的商業模式,勝利突圍,為中國企業樹立了典范。
沒有那個企業強大到不能被挑戰,任何企業都有他們的弱項,寶潔公司也不能把市場全覆蓋,需要多品牌去應對每個細分市場;耐克也只能主打“運動”方面的鞋,對于“休閑商務”鞋,就無法覆蓋這塊市場。
所以,要有自信的去面對市場,相信我們自己,也相信我們五千年來的古老文明的智慧。
營銷就是對消費者心智的占領,誰能占領消費者的心理的高階位階梯,誰就能在這個行業勝利突圍。因為在信息時代,消費者心理一方面是屏蔽信息,另一方面是對品牌在心智的排序,如肥皂:佳潔士、力士;手機:諾基亞、摩托羅拉;去屑洗發水:海飛絲;柔順洗發水:飄柔;安全汽車:VOLVO;火腿腸:雙匯、金鑼;----------
要想在消費者心理排序,需要我們冷靜的面對市場,去調查研究,分析本行業的發展規律與趨勢,找出市場可以細分或消費者、產品等與其他企業競爭的“營銷點“,用這個“點”來撬動企業整體營銷的成功。
其實中國市場到處充滿了機會,大部分行業都處于初級市場階段,比如:襪子行業、家紡行業、家具行業、美容行業、鴨制品行業、招聘行業、照明行業、餐飲行業、理發行業、煙草行業、玻璃鋼行業、小包裝雜糧行業等等
筆者曾策劃“鮮氧谷”雜糧企業,雜糧行業是一個競爭充分、發展緩慢的行業,北方大部分地方都有種植,每個地方散裝、真空包裝的雜糧在賣,基本是停留在賣產品的階段。
我們從大量的市場調查中,分析雜糧行業處于初級階段,向小包裝快速發展的趨勢。我們只要抓住這個機會和趨勢,占領消費者的心智,就能使企業快速發展。
如何使低價的“雜糧”賣上高價格?如何樹立“雜糧”的高檔形象?如何樹立什么樣的“雜糧”是最好標準?----------
根據消費者調查,好的雜糧應該是“新鮮的、生長環境好的”占73.8%;然后我們挖掘企業“生來的戲劇性”,“鮮氧谷”種植基地處于太行山脈的北段,有國家4A旅游景區白石山為首的12高山美景,沒有任何污染,而且經過了有機產品認證。
我們確定了品牌定位是高山雜糧,與其他企業形成區隔、那么其他企業就是非高山雜糧,為建立市場壁壘,把高山雜糧建立一個新品類,以小米為例,我們開創“高山參湯小米”新品類,就是“鮮氧谷”小米就像人參做的湯一樣,當然高檔而稀缺。我們不是賣得雜糧,而是賣得高山的“鮮氧”,天然美景、自然氧吧。
鑒于企業的實力,我們采取“靜銷力為主、傳播為輔“策略,根據定位我們在設計、包裝形狀、終端展示等做了很大功夫,企業在投入很小的情況下,銷售量翻了幾番,樹立了高端雜糧的品牌形象。
任何企業都能找到成為第一的方法。關鍵是要找到行業的空白點、市場的空白點、消費者的空白點、產品空白點等,發現空白點,快速占領,認知大于事實。
經過20多年的市場洗禮,跨國公司并不可怕,君不見很多跨國公司不是退出中國市場了嗎,我們應該像我們的國家一樣“大國崛起”般自信,敢于亮劍,敢于巧妙的競爭,樹立品牌意識,相信品牌的力量,拋去小富即安的思想,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