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問題會出在那里?其實這種對比方式完全是錯誤的,去年可能公司處于創業期,今年公司處于發展期,明年公司可能就是處于衰退期,如何對比?去年的管理者可能早以離職,今年的管理者可能是一個外籍?也有可能是市場環境的改變,產品結構的變化,主管或店長的更換,甚至廣告投放費用的改變,或是通貨膨脹?市場環境中在店面周邊發生的政府拆遷,新商圈形成,甚至相關同行的質量、衛生,欺詐事件?在營銷中,最現實的就是此一時,彼一時。
營銷方式是沒有結論的,但營銷是有定勢的,現在我們有很多企業在崇高西方商學院的營銷理念,其實這種管理理念是建立在成熟的公司體系中的,對于大公司,其組織架構,管理機制和營銷模式不出現大的變動,只是在有能力有魄力,都可以勝任的,起碼也算是守城有余。因此可以說,--哈佛商學院傳播的是復制營銷模式,照著學,照著做?在國內的外企業績不好時,把不好的業務部分賣掉,或是董事會另聘一個總經理。雖然上層管理發生了變動,但是公司的基本組織架構和運營模式是不會變的,如同西方民主所標榜的文官體制一樣,中層核心體系是固定的。
但是對于一個不規則的市場環境,或是說處于發展階段的市場環境,營銷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尤其是很多處于創業型的企業,三五年的發展過程,根本沒有建立自我預防危機機制,生存能堅持多久,只是一個時間性概念。從來就沒有一家會一直格守“誠信”與“品質”的商業道德的底線,它如同變色龍一樣,會隨著市場環境的改變而變。公司存在的根本就是的逐利,于是,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西方的大品牌也會有質量問題,為什么質檢也會不過關,甚至受賄,侵權也是常見。
營銷的本質是動態的,對于一些龐大的公司來說,這種動態可能不明顯,因為每年的業績增長點能保持1%,這家公司就很不錯。而對于一家中小型企業,即使增長點為50%,也不一不定值是很慶幸。大與小的對比,其實是一個相對值。
企業一直在求變,從平面營銷走向動態營銷,從活動營銷,向連續營銷,從造勢營銷,到可持續營銷。多元化發展就是一種企業生存的本身,如同松鼠一到冬天就要儲存松果一樣,公司戰略也在動態中調整,如我們熟悉的云南白藥,除白藥牙膏和養元青之外,未來可能還將全面進入個人護理產品,推出包括洗面奶、面霜、面膜等各類藥妝產品。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同仁堂建立美容旗艦店,敬修堂設藥妝店,馬應龍推出眼霜……未來的云南白藥會不會推出更多的產品,我想會的,只要云南白藥這介品牌可以透支下去(如同信用卡的信用一樣),只是是涉及到與健康相關的領域,它都可能觸及,甚至不是健康產業,只要有利潤,也會涉及到。
當然,營銷是一個動名詞,我們需要對它進行科學的理解和詮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也有企業用另一種方式做動態營銷。企業做大了,自然上層問題就來了,如我們的真功夫,據悉一位真功夫前高管向媒體透露,真功夫內亂已波及公司經營,近兩個月以來真功夫利潤急挫,2011年5月份公司凈利潤僅6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