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國企業患有“營銷過度癥”,具體表現為:企業不遺余力地追求營銷策略,而忽視了令企業良性發展的根基——管理,為企業盛極而衰埋下了隱患。客觀地說,本土企業在營銷上的表現并不差,但在管理上的短板卻令營銷策略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事實上,很多企業在營銷上所面臨的問題都不是由營銷本身所帶來的,而是與組織、流程、激勵等更深層次的因素有關。如果說營銷是“術”,管理就是“道”。過于偏重“術”,而忽略了“道”。企業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法贏得長久生存;只有“道”“術”并重,中國企業才能夠獲得持續發展的力量。
營銷的成功也許能夠讓企業成為“短跑冠軍”,而只有管理的成功才能讓企業成為”長跑冠軍”。格力公司總裁董明珠曾經表示:“一個企業的成功,不僅是營銷的成功,更要依靠技術領先和管理領先。”
正是依靠研發和管理,格力電器保持著20%以上的增長率,是業內無可爭議的王者。
福建柒牌最初的成功同樣得益于營銷:依靠“中華立領”的品類定位、較大的毛利空間、連鎖專賣店模式和成功的廣告代言,柒牌一度創造了令人稱奇的發展速度。
不過,瓶頸很快到來,柒牌銷售業績停滯不前。從表面上看,其原因有二:其一,渠道問題,不少加盟商經營狀況不佳,得不到企業足夠的支持。其二,總部缺乏規劃和標準,專賣店貨品不是積壓就是缺貨。據統計,柒牌因庫存和缺貨而帶來的隱性損失高達上億元。
兩個問題看似都是營銷問題,實則都是管理問題。第一個問題的本質是渠道管理問題,第二個則是供應鏈管理問題。
由此可見,營銷的問題最終都能歸結為管理的問題。企業做營銷必須“跳出營銷看營銷”,避免所謂“營銷依賴癥”。
【案例1】安徽小劉瓜子是一家有名的炒貨企業,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困惑:盡管近年銷售業績保持增長,但其仍存在不少問題,比較突出的一個是終端產品陳列不夠理想。該企業領導層認為,這種情況主要是缺乏陳列標準造成的。
事實并非如此,該管理者未曾想到,即使有所謂的標準,終究要靠人來實現。那么,問題隨之而來,要實現這些標準需要多少銷售人員?如何對銷售人員的業績進行評估?如何設計銷售人員的薪酬體系......當企業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已經遠非制定一套產品陳列標準這么簡單。
這就是中國企業的一個常見誤區:只看到表象,但卻無法洞察本質!對小劉瓜子而言,制定一套陳列標準是工具層面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絕非這么簡單,必須從銷售模式和管理體系上著手。
像許多中國企業一樣,小劉炒貨也是一家“銷售驅動型企業”——銷售人員對市場開拓相對擅長,對于渠道管理或終端管理并不重視。在這種導向之下,公司對銷售人員的績效考核體系偏重銷量等指標,由此導致銷售人員重“開拓”而輕“管理”。盡管公司也試圖通過學習 來提升員工的管理能力,但由于缺乏公司層面的推動,學習 收效甚微。
實際上,小劉炒貨在銷售模式和管理體系上都是空缺的,形成了所謂的“弱總部、強區域”狀況。實際上,產品終端陳列差掩蓋了更多的問題如區域市場拓展成效不高,對全國性KA缺乏統籌,同一產品在不同門店的價格差異大,區域之間的沖流貨嚴重等。
問題的根源在于:公司總部缺乏一套完善的銷售模式和體系。要建立這樣一個體系,公司總部就必須對整體營銷規劃、營銷模式、營銷體系和費用預算進行統籌,并根據策略和模式制訂系統而細致的操作方法(比如陳列標準、績效考核體系等)。
優秀的企業通常遵循一個定律:企業的成功靠戰略,戰略的成功靠模式,模式的成功靠管理,管理的成功靠體系。什么是體系?體系是一個組織運作的結構、規范和標準,主要包括組織體系、流程體系、激勵體系和制度體系等幾大模塊。建立這些模塊之后,整個組織的運營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從而大大降低由于人的不確定性而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在很大程度上,中國企業的“短命”和“人治”有很大的關系。
從長期來看,優秀企業一定具備系統優勢,而僅非單點優勢。比如,從產品上看,哇哈哈并不比農夫山泉有多大優勢,但從整個管理體系上看,哇哈哈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比如其深度分銷和聯銷體、產品線都成為其他企業競相模仿的對象。
這就是體系的力量,我們必須反思:中國企業究竟靠什么才能夠建立自己牢固的江山。答案就是: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除了戰略和模式,企業還必須在整個管理體系上展開綜合競爭,才能夠贏得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