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底至9月底,筆者有幸在港工作,工作之余,抑制不住內心對新環境新事物的好奇和誘惑,跑遍了港片中經常提到的尖沙咀、中環、銅鑼灣、廟街、旺角、女人街等地方,也去了傳說中經常會出現大牌明星的太古廣場,遺憾的是未能見到一個明星!
香港的景點并不是很多,但購物的確是個很好的地方,就連我這種半年都難得陪老婆逛一次街的且理性消費的男人,也會忍不住購物的沖動,常常跑去尖沙咀、銅鑼灣和中環、旺角、東涌的商場狂購一番。作為職業營銷人,在購物的過程中,難免會出于職業的本能,對比思考香港商家與內地商家在營銷方面的差異。
剛去的時候,在羅湖到尖東的火車上,看了香港人做的廣告,覺得手法極其簡單而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完全不明白廣告在講什么,不明白廣告為何要這樣做?進了商場后,發現商家除了打折就不會別的了,對比內地商家讓人眼花繚亂的促銷方式和鋪天蓋地的規模廣告,我覺得香港的商家不會營銷,嚴格來說不懂營銷。三個月的時間,在我跑遍香港大大小小的商場之后,我發現我錯了。事實上,香港的商家非常會營銷,而且非常的高明。他們只抓住了兩點:品牌和性價比,這兩點是本質,也是問題的核心。
首先,香港的城市營銷做得好,能夠把全世界的游客(尤其是大陸的有錢人)吸引到香港。“香港”二字對眾多的大陸消費者來說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和誘惑力,從景點旅游和商場購物中可以看出,在太平山頂、迪斯尼、海洋公園等都可以聽到普通話或內地某一省份的方言。內地游客在港時間一般不會很長,購買決策帶有一定的時效性,而且去一次香港成本也不低。因此在港期間,希望能夠買到劃算的商品而平衡這種交通費用,而且機會難得。如此以來,內地有購買力的人都跑去香港消費了,政府還怎么擴大內需?
其次,香港是世界品牌的集聚地,在港的大小商場,從日常消費品到家電汽車,沒有品牌(知名度較低)的商品是很難立足的。品牌意味著什么?品質!信譽!遺憾的是,我所看到的內地品牌很少,啤酒只看到了青島、燕京、金威;家電只看到了海爾,而且位置還不是很好;其他產品沒有見到內地品牌(也許是我沒有看到)。香港的商場中銷量比較好的是服裝和電子類產品,就拿服裝來說,來自意大利、法國、美國……的品牌隨處可見,從幾十塊港幣到上萬港幣牌子的衣服都有,每一個品牌都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和特定的目標顧客群。在這樣一個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各品牌不得不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才能立足于市場。
最后我認為是對性價比的感知。在港購物期間,每一個人買完之后,都會覺得這件商品買的很值(這里面可能有關稅的原因),即使是上千上萬港幣的商品。很多朋友也告訴我說,在香港購物請放心,沒有假貨(也許是制度的規范),于是購物時就特別放心。這讓我想起去年的嬰幼兒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和最近的農夫山泉砒霜門事件,內地的商品何時才能解決產品質量合格這一企業經營最基本的問題?
回頭來看,營銷理論中所提的基本元素還是很重要的,產品質量始終是第一位的,有了好的質量再加上好的品牌和適當的定價,足以吸引廣大消費者的眼球,占據消費者的大腦和心理。最簡單的也是最實用的!最實用的也是最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