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都在爭執,銷量和品牌優勢、特性、結果、效應、成效。但對于企業又是怎樣的思考?銷量和品牌對于企業的意味什么?
對于企業來說:誰是我企業在此市場環境中最佳發展選擇?誰將是我企業的未來戰略;
誰對企業來說:哪一個更重要些?誰將是主導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對于企業來說:誰最有優勢?誰最應該有優先發展的權利;
誰對企業來說:哪一個最簡捷?誰將是企業操作工具的首選;
對于企業來說:誰最能賺錢?誰最終會成為我的最愛;
誰對企業來說:哪一個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我企業想要的,誰將是入住企業的心臟。
對于企業來講,不外乎:目的簡約,方法簡約,操作簡約。
我們如果從變量與應變量來看。銷量和品牌,都不是變量,它們都依存于另外一些因素,所以銷量和品牌是應變量,也就是有其它因素變化時,它們會隨之而變。而這個帶動它們而變化的是:企業產能。
因為企業產能過剩才會需要銷售存在,行業產能過剩才會需要高競爭存在,行業競爭激烈才引發操控消費者的品牌競爭,企業總要尋求活下去的方式,營造消費者的世界,又讓體驗競爭開始進入激烈。
所以,銷量和品牌是在競爭下而存在的,而這種競爭來源于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來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數量過剩,這是容易被人們看到的。另一個是價值過剩,此類不易被人們看到與認識。
數量過剩競爭成長過程:大家熟知,供不應求——自己擴大生產——過剩——銷售——模仿生產——產業過剩——營銷——消滅競爭者——品牌——創造體驗。這中間還有眾多的小循環,談起來比較復雜,足夠寫好幾本書。
價值過剩競爭成長過程:人的欲望得以實現——時尚——從眾——市場價值容量——市場數量容量
下面簡述一下過程各環節的定義:
1.人的欲望得以實現:一種新發現與創造,滿足了人們的欲望及一些想法,也就是好奇心,這時還不能稱之為滿足需求。只是產品創造。
2.時尚:被一個引導首先使用,而引發消費,鉤起了人們的消費需要。
3.從眾:人們開始滿足這種需要 。
4.市場價值容量:這時產品價格比較高而產能比較小。多以奢侈品或獵奇品存在。
5.市場數量容量:產品價格降低而產能增大。與數量過剩競爭并存,各環節進行小循環,所引發的爭論問題也是海量巨大。
如果我們簡單的有此了解,再看銷量和品牌的討論。結論如下:
1.從歷史角度,銷售的重視與理論產生在先。品牌重視與理論在后。就當生物界,人是由猿進化而成,這時再討論它們誰優誰劣,不妥;就如同生物平等,各物種生存是他們的權力。
2.企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最繁榮的組織,其所創造的事物也是人類最繁多的時代。我們應該在自己所的產業內創造出優秀企業:產能偉大的企業。
3.關注自己的產業,將自己的經驗與人分享,借鑒其它產業的經驗進行創新。這種討論不在勝負、不爭輸贏,只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