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案例:《失戀33天》的網絡推廣案例
一部投資額僅1600萬元的國產小片《失戀33天》,以小成本、傳播速率高、覆蓋面積廣的優勢,紅遍互聯網,一舉成為2011年11月電影市場上票房的王者,票房收入超過4億元。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營銷神話,但其背后卻是對社會化營銷的巧妙運用。
借助2011年11月11日的世紀光棍節的推廣檔期、貼近生活的影片內容,社交平臺營銷的傳播手段,沒有使用新聞發布會、做訪問、上電視欄目等傳統電影的傳播方式,《失戀33天》創造了低成本電影票房的奇跡。
《失戀33天》拍攝完畢后就已經開始在開心網、微博上做話題營銷,不但啟動早,而且環環相扣。并且拍攝了一組名為《失戀物語》的短片,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共鳴。該片宣傳方在社交平臺上的宣傳內容,覆蓋了近1億的互聯網用戶。《失戀33天》集中火力在SNS平臺上做營銷,既順應了白領群體通過社交網絡獲取信息、分享信息的習慣,又成功地鎖定了目標群體,大大提高信息傳播的精準度;影片上映后還在開心網、人人網、微博上通過互動、分享的方式獲得用戶的信息反饋。
在美國,facebook的影響力遠遠超過twitter,社交網絡正作為占主導地位的數字化溝通渠道脫穎而出:年齡在34歲以下的人群,社交網絡已經取代了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和電話,成為首選的溝通渠道。
對于微博與SNS的區別,開心網CEO程炳皓認為:SNS與微博的基因不同,特點不同,用戶需求也不同,長時間將相互并存,不存在相互替代的作用。微博人際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等的,更像媒體,萬眾粉絲關注姚晨、李開復,名人卻無需關注所有粉絲;而在SNS,人際關系是對等的,更像社區,用戶與其好友之間,信息流雙向傳遞。
《facebook效應》作者David Kirkpatrick 稱:“社會化網絡讓企業對消費者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通過社交媒體網站可了解并跟蹤用戶真實的購物行為以及對產品的選擇偏好等,因為社交網絡中消費者的身份是真實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許多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都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在相當程度上受到購買現場一些營銷組合和計劃 的影響,更受到身邊朋友的影響。
2011年企業更多地試水社會化營銷,探索社會化商業。以諾基亞N8在開心網上的推廣為例,在2周的推廣期間內,其整合營銷的曝光次數共達9400萬次。其中,應用或組件中的廣告展示量占比最高,占總展示量的48.67%,其次是社交游戲,占比為4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