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英士國際商學院在北京柏悅酒店主辦 “管理大師講堂”。在此講堂上,INSEAD院長迪帕克 ? 詹恩教授重點探討了日益動態化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結構下,創新和創業的新模式。借此機會,《管理學家》采訪了詹恩教授,討論了商學院與社會、INSEAD特色、新時代下的營銷等話題。
INSEAD:最國際化
成立于1957年的INSEAD,是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獨立商學院之一。1999年,INSEAD在新加坡建立亞洲校區。據說,之所以將亞洲校區選在新加坡,而不是其他國家,是因為新加坡市場較小,所以亞洲校區必然會花更多精力關注更大的亞洲市場;如果放在中國或者印度,也許INSEAD會把較多注意力放在校區所在國家。背后的寓意是,INSEAD致力于做最國際化、最多元化的商學院。“The Business School for the World”“面向世界的商學院”對INSEAD的定位做了簡明而意味深長的闡述。除了在法國、新加坡、阿布扎比的校區外,INSEAD還與中國清華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美國沃頓商學院、凱洛格商學院等高等學府合作了諸多招生項目。“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 is collaboration.”競爭必將走向合作,這是詹恩教授對企業界提出的忠告,但是商學院的發展與此一理,在合作中相互學習,是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徑。
理解商學院使命。商學院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廣為議論的一個問題,這背后的含義是,商學院如何培養自己的學生。詹恩教授認為,在21世紀,商學院的教學方法應該是體驗式的、全球化的教學,就像20世紀60年代之前依賴案例教學,20世紀60年末到90年代把重點放在分析框架或者說教學工具上。在21世紀做出商業決策,需要考慮商業道德,如同20世紀60年代之前依據判斷和直覺,20世紀60年末到90年代依靠數據分析結果做出決策一樣。20世紀60年代之前,商學院課程關注的是商業相關性,20世紀60年代末到90年代則關注學術上的嚴密,而21世紀的今天,我們需要兼顧二者。因此,商學院關注的重點不應局限于商業,而應該兼顧商業、社會和環境;不應局限于成功,而應該兼顧成功和意義。 隨著亞洲、拉美的崛起和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商學院不應僅關注歐洲和美國,更應該關心發展中的新興市?!豆芾韺W家》提及教育是中國人最為熱衷的投資之一,詹恩教授則明確回應印度人也有這樣的文化。他認為亞洲文化可以說都是這樣,寧可沒有飯吃,也不能讓孩子失去教育機會。 INSEAD的國際化特色是很大的優勢,如果更加關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的教育發展,則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招生直面國際化。詹恩教授表示,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學校,INSEAD在招生時會對學生計劃
面試,希望可以考察申請者的綜合能力和領導潛力。他們特別看重的是,申請者是不是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和國際上的經歷。總體而言,他們希望招收的學生有差異化的背景和經歷;學生們最好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加入到INSEAD后,他們會從同學身上學到文化和思維的差異,并將在今后的事業中受益于此。申請者的GMAT成績和本科學校背景、本科成績也是考量因素之一,這被視為智力上的成就。
事實上,INSEAD的141名教職人員來自35個種族;超過1000人的MBA學員中,33%為女性,來自86個種族;105名EMBA學員來自37個種族。INSEAD全球校友42845人,來自159個國家和157個民族。如此國際化的學員構成,對于學員畢業后理解全球商業環境,做出明智的決策是非常有利的。
就學生培養來說,扎實的知識訓練是必須的。不過,INSEAD希望每個同學都擁有團隊意識,擁有良好的領導力。不管學員來自什么樣的國家或地區,或是經歷過什么樣的訓練,作為國際化的商學院,INSEAD的核心價值觀是為世界培養領導者。
文化交流很重要。具體到自己的社會化媒體,INSEAD 有著自己的Twitter、Facebook、YouTube、Linkedin等網絡賬號。當然,中國有自己的一套社會化媒體,如百度、人人網等;不過詹恩教授認為,中國不是一個孤立的島,而是與全球聯系在一起的。雖然INSEAD還沒有在中國的社會化媒體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他們已經在做相關的準備。INSEAD智庫網推出了自己的中文版本,就是希望把INSEAD觀點傳達給中文世界。
此外,作為長期在美國商學院任職的東方人,詹恩教授認為東方哲學不夠為西方所了解,應該多做傳播與介紹,他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努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傳統哲學充滿智慧,他希望能有機會作更多了解。
新時代的營銷
作為營銷學者的詹恩教授,曾在 2001 年至 2009 年期間擔任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院長,是菲利普 ? 科特勒教授的同事。受聘為INSEAD院長后,詹恩也同時擔任 INSEAD 市場營銷學首席教授。在訪談中,詹恩院長闡述了營銷在社會化媒體時代的變化,并對中國企業的營銷管理提出了建議。
營銷方法的改變。1986年,詹恩在凱洛格商學院開始教授營銷學。彼時,企業營銷人員做大量的調查研究:他們走出公司,尋找客戶幫他們填充問卷,并據此做數據分析。但是,我們正在邁進社會化媒體時代,Twitter、Facebook等網絡把人們聯結起來。營銷人員并不一定要去做調研,因為客戶對公司產品做出的評論已經在網絡上,問卷調查變得沒那么重要了。客戶已經自發地做好了“調研”:他們都在互聯網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彼此談論的內容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社會化媒體的力量正在于此,客戶互相之間的交流本身就給企業營銷提供了很大的信息量。
事實上,作為社會化媒體時代的營銷工作者,他們面臨的問題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的情況下如何綜合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有所作為。營銷人員從收集信息的角色要過渡到怎么樣運用這些信息,執行下一步計劃的角色,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執行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執行的前提是如何判定出最有價值的信息。
客戶如果覺得產品好,會口口相傳,營銷人員甚至可以在廣告費用上節約開銷。要達到這種效果,前提是營銷人員必須合理地聆聽客戶的意見,滿足他們的需求。因而,與其把潛在或已有消費者看作客戶,不如把他們看做合作伙伴。
給中國企業的建議。經常聽到的聲音是,中國是個大市常然而,在市場營銷方面,中國本土企業卻似乎做得相對薄弱。詹恩教授的解讀是,中國是個大市場,并不是說中國的人口和領土龐大,而是指中產階級的人數正在發展壯大。中產階級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推動力與核心,有著強大的購買力,如果沒有他們,即使國家很大,也未必有增長的潛力。中國和印度的中產階級在增加,這是他們區別于地球上其他國家的特點;這也決定了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潛力。
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是缺少優秀的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舉例來說,美國有可口可樂,日本有索尼、豐田等等,他們因品質— 一貫優秀的品質,而建立了良好的品牌。中國的制造業發展得很好,企業完全有能力生產非常優秀的產品。舉例來說,如果一些中國企業想做出一個像iPod或者iPad那樣的產品,完全可以做得出來;不過,他們需要做的是建立產品質量的可信度。換言之,中國公司需要做的,是創建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
具體到營銷上的建議,詹恩教授給出的忠告是:“你必須保證,產品的質量是最好的,然后在品牌的知名度上做必要的投資。”這樣,人們想到“中國制造”時將不再認為那只是廉價貨,而會認為“中國制造”意味著產品是有質量保證,物超所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