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出生的人,你還記得這些小玩意嗎?」這是在新浪微博上很紅火的一條博文,標題之下以圖文形式列出了80后從童年到少年共同經歷過的事物,從小時候的口香糖到中學的英文課本,再到相伴左右的動畫片等。這條博文一出便引得80后瘋狂轉發,急著要與身邊同齡人重溫過往的回憶。而在之前,早就有不少人尋找懷舊的東西公開分享,漸漸形成一種專屬這個年代的懷舊潮。他們的這種集體愛好與其他地區的80后迥然不同,香港與歐美的年輕人更多的是追求是復古;而內地80后卻在懷念伴隨他們成長的事物。
懷舊為何「潮」起來
「你認為,80后開始懷舊了嗎?」不久前,互聯網上發起了這樣一項調查,吸引了2972位網民參與投票,其中2674人自稱是80后。調查結果顯示,43.8%的人,表示自己「有時懷舊」,37.8%的人表示,自己「經常懷舊」,與此同時,有57.5%的人認為80后開始懷舊了。事實上,內地80后對比于其他80后多了些懷舊追求,與他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不無關系。
時代變化的壓力。80后出生于中國變革 開放的初期,學生時代的日子相對貧乏、單調,但生活簡簡單單,因此社會上的心態更為平和;然而在他們離開校園后,面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來自周圍的人際關系壓力、職業壓力等普遍較大,容易產生畏難心理,部分人由于留戀無憂無慮的童年,隨著物價、房價等生活成本的不斷上升,還產生逃避退縮的想法。特別現在不少年輕人都是孤身一人在外地學習或者工作,遠離父母和家庭,面對成人后的壓力,想從懷舊事物中尋找過去的感覺,是他們不想面對壓力的體現。80后小陳受訪時表示,自己之所以懷舊,「它們都代表著我們那個年代,看到它們就覺得回到那個簡單的時光;但很多這些東西已經消失了,就好像我們也回不去了。」
自我意識渴望認同感。和他們的父輩相比,80后是特殊的一代人。作為獨生兒,他們得到更多寵愛,經歷大多一帆風順,因此80后的自我意識、自我認同比較強。因此80后集體懷舊,可視作他們自我意識的一種表達方式。 80后獨立,但是孤獨;備受寵愛,但是內心寂寞。因此當發現別人與自己經歷的重合點時,他們便會覺得親切。 而且在互聯網上,他們的表達可能面對無限受眾,會得到響應,有許多喝彩者。網絡行為很容易被模仿、復制,反過來又會強化這種表達方式,強化他們作為「同一群人」的意識。重拾童年好時光,這群年輕人在得到心靈慰藉和滿足的同時,更加享受著與人分享、被人認同的樂趣。
懷舊營銷廣受寵愛
《將愛情進行到底》是12年前內地十分受歡迎的偶像劇,承載眾多80后青春記憶,今年這部由原班人馬翻拍的電影一經上映就掀起懷舊潮,創造了超7000萬的票房,是一個典型的懷舊營銷案例。內地80后這一越來越升溫的獨特愛好,確已引起不少商家的注意。在淘寶網輸入「80后」,會自動出現很多關鍵詞,促銷價僅為1元的鐵皮青蛙一個月內累計成交885件,25元的懷舊條紋水手服一個月內累計成交303件。與此同時,一些上了「年紀」的懷舊物品,因為年代長遠價格也比一般的懷舊商品要高,如60年代的鐵皮玩具「電動劃船」一口價就為2000元。然而,80后的懷舊消費,推崇的不是簡單的情感宣泄,而是需要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而現在我們身邊,大多數的懷舊產品,仍然停留在「炒冷飯」的階段,缺乏的是創意。如何從80后懷舊的事物中找到新的吸引點,讓他們在懷舊之中覺得「潮」,才是商家懷舊營銷的重點所在。
佐丹奴限量懷舊T恤重獲年輕市場。較早前一首以中學英語教材人物為主題的網絡歌曲《李雷和韓梅梅》也曾一度引起眾多80后對中學時代的懷舊情感。而當80后還對逝去的學生時代懷緬時,服裝品牌佐丹奴迅速推出印有「李雷和韓梅梅」的限量版T恤,短時間即告售罄。這款主題T恤,全球限量發行2000件,潛在用戶卻過億。這與單純翻炒舊有物品不同,它抓住了80后既充滿懷舊的心情,又希望向別人表達自己仍然很時髦的心態,通過年輕人知曉的服裝品牌配合懷舊元素,令佐丹奴在80后中持續升溫。
烏鎮著眼年輕的懷舊市場。在其他主打山水的旅游景區越來越商業化和平庸化時,烏鎮就已經開始進入「生活在夢里」的懷舊營銷策略。通過這句廣告語,「夢」帶出了千年古鎮厚厚的歷史感、時空感,結合80后對過往的懷念,形成一個追逐夢里的過往時光的感覺;「生活」表達了希望和游客聯系的更緊更深,不僅僅是來去匆匆的游客,而是生活在此、沉浸在此的主人。與其他同類型景區沒有特定顧客目標不同,烏鎮針對的游客是年輕的高消費人群,又十分清楚這群人想遠離現實壓力的心態,因此在整個景區內減少商業元素,盡量保留原有的水鄉面貌,勾起人們對過去簡樸生活的回憶,來吸引懷舊的80后來尋找小時候單純的感覺。
如果對懷舊情結善于加以利用,給商家帶來的利益是可觀的,同時對于建立忠誠顧客群體有重大的意義。但是對于前衛的80后來說,復制式的懷舊銷售只是曇花一現,要真正抓住80后消費群,要懂得從懷舊中創造出「潮」的元素,才是商家在懷舊營銷中需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