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否聰明,要看他做人做事的方法。我個人對聰明的人的定義是:做人正,做事奇;做人柔,做事剛;做人天真,做事世故;做人誠懇,做事精明;做人懂得后退一步,做事明白前進一步。
笨功夫就是腳踏實地的執行力,是一種在終端市場“頭拱地”的實干精神。組織建設要下笨功夫,用一點一滴的小事去凝聚人心,使團隊具有向心力。網絡建設要下笨功夫,一個網點一個網點地填補空白市場,通過精耕細作建設自己的陣地。政策制訂要下笨功夫,針對市場宏觀的大方向和微觀的細節的變化,以及競爭對手的最新動態,制訂出相應的政策來應對。終端促銷要下笨功夫,活動一場接著一場做,不停地在終端營造品牌的聲勢。客戶服務要下笨功夫,錄入每一位用戶的檔案,回訪每一位用戶對產品的使用體驗。產品線狀況要下笨功夫,記牢每一種產品的性能與特點,在腦袋里形成品牌的產品全景圖。
我們有一位大區經理,是“聰明人下笨功夫”的典型。他是個聰明人,運作市場比較有思路,有一套自己的“魚網理論”:先在市場散大網,網大魚;幾網過后,大魚網得差不多了,就將網眼縮小變密,開始網小魚。笨功夫他也做得很足。每每市場要出新政的時候,他總會親自與所在區域的每個經銷商提前進行溝通,跟經銷商們探討當下行業的最新發展態勢,以及應該如何應對可能發生的危機。向經銷商解釋為什么采取這樣的對策,說明如果現在還為時尚早,那么在不久的將來也一定會這樣做。每個經銷商的思想工作都做好以后,當政策真正開始執行時,經銷商的說服工作就變得非常容易。因為他早已為政策的宣貫作好了鋪墊。同樣的政策,在不同市場的執行狀況卻大不相同,根源就在于之前的笨功夫有沒有做足。今年上半年,這位大區所轄區域有位縣級經銷商,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銷量就突破了一千萬。這個經銷商代理我們的品牌已經有十個年頭了。十年來他一直在當地為品牌的渠道和促銷做各種鋪墊,今年加大活動力度后,銷量一下子就有大規模提升。十年的笨功夫,才積累成了今朝的一次質的飛躍。像這個大區經理和這位經銷商這樣既聰明又肯下笨功夫的人,是企業的財富。
有的人自恃聰明,卻不愿意下笨功夫。因為自覺對市場已經了然于心,所以將市場沒有起色完全歸因于各種客觀條件。他們在匯報工作的時候,特別喜歡強調當地氣候如何如何不適合安裝太陽能熱水器,或者當地經銷商如何如何不合作,總之就是一切都是外界的不是,沒有自己的過錯。這樣的干部往往會在企業的發展中被漸漸淘汰,即使不被企業主動淘汰,也會被市場被動淘汰。
有的人倒是愿意腳踏實地下笨功夫,但是腦袋不靈,不知道市場的首要問題在哪里,也就無法將各種問題先排好優先順序再一一解決。他看似勤勤懇懇,每日 加班加點熬夜苦思。但這種類型的人很容易被市場上的小問題絆住,糾結在一個不重要的環節上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錯失解決關鍵問題的時機,影響市場的發展。這樣的干部需要在肯定其付出的基礎上加以引導,才能更好地為企業所用。
最后一種是既不聰明也沒下笨功夫的人,我形容他們是“笨人下看似聰明的功夫”。平時在給干部開會的時候,我常常把有啟發性的文章與他們一起分享,結合自己的經驗去談一些感受,為干部在精神層面作出引導。最近我聽說,有的干部也模仿我的這種作法,開會只讀讀文章,不講市場作戰規劃,也不學習 市場作戰經驗。這就完全成了東施效顰,看似是在給下屬精神指引,其實是在圖省事。這樣的干部,通常是企業首先淘汰的對象。
常常有人會被指“太聰明”,之所以前面加個“太”字,恰恰是因為不夠聰明,沒聰明到做事的層面,下笨功夫把事情做出來。聰明人下笨功夫,鹽堿地也能開出玫瑰花來。市場如此,其它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