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作為未來娛樂傳播的主要載體,趨勢一定是最好的,值得納入企業整合營銷的總體方案中
一部好的電影幾乎立刻就會讓人聯想出轟動、狂熱、魔力一類的形容詞。電影制造的話題、電影制造的體驗,無疑會成為一種特殊的市場驅動力。如果這種魔力能夠成功地被企業拿捏、運作,那么通過搭載電影而獲得的營銷價值,將會造就出其不意的娛樂體驗效果。
電影是有“魔力”的
一部好的電影總是成為占據媒體最新最快的話題,它甚至可以比一部成功的電視連續劇創造更長的社會效應。比如《十面埋伏》從開始投拍、選演員開始,已經被媒體和大眾關注。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到,電影作為一種“時尚事件”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它不僅能夠創造娛樂新聞的話題,同時也可能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話題。當然在電視領域,我們也在國外看到有一些比較成功的案例,但電影的驅動力無疑更大。
站在一個中間的立場上,對某一部有著市場成功“基因”的電影產品來說,如果它自身的營銷做得好,它自身所產生的影響力越大,客戶(企業)依附它做傳播的效果也就會更好,它的市場權力也就越大。因為企業在選擇營銷伙伴時,一定會挑好的產品做結合。
比如要挑電視劇,就會選高收視率的、受觀眾歡迎的來做結合。同理,挑電影也是一樣,所以,電影自己的營銷包裝與炒作也很重要。它做得越好,跟它一起合作的品牌受惠就越大,就越容易產生“雙贏”的狀態。
電影營銷力的雙刃劍
電影作為一個獨特的傳播載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時效性。人們往往將對電影的關注時段定格在首映式或首輪播映,的確,在首次上映時,牽涉到觀眾的好奇心跟新鮮感,因此也是眾多企業選擇在這個時段與企業做聯合營銷的原因。當大家最期待、最關注的時候,也應當是傳播效果最好的時候。
但太關注時效也有一個問題,如果企業要建立長期的品牌精神,或者做品牌特性溝通,是否電影就沒有用處呢?
答案是否定的。
電影的傳播時效也可以策劃而為企業所用的。比如我們在國外的客戶曾經用過“系列電影影展”的方式,來重新制造有關電影的話題,達到傳播的目的;比方說我們做系列的女性電影展,這里頭挑出來的片子全部都是講女性的感情。
假設我們今天有一個乳酸飲料,酸酸甜甜的,配合情感方面酸甜苦辣的故事,就可以為它找到一個傳播的契合點。經典的影片可以一看再看,放入不同的主題,那么就沒有了時效的限制,而是讓這個時效隨時被我所用。
如今的電影,它的發生地點正在悄悄起著變化,已經不是單純獨立的電影院,在未來趨勢中,它將越來越多地發生在綜合性的娛樂商場中。這種結合購物、休閑、娛樂等方式的概念,開始成為一種未來娛樂消費的趨勢。
已有統計,在亞洲很多娛樂商場中,消費人群同過去相比有很大的增長,而這中間提供娛樂最主要的形式,就是電影。因此,電影作為未來娛樂傳播的主要載體,趨勢一定是最好的,值得納入企業整合營銷的總體方案中。
電影營銷力需要技巧
與電影進行聯合營銷的很重要一點,就是選擇門當戶對的對象。
因為你要把兩個不相關的東西找出一個共同點,用一個鉤子把它們串在一起,必須找到線頭提起來才能把促銷、品牌、電影拴在一起,而且看起來是扎扎實實的一串。所以,這是在做電影營銷時必須要正視的。不管是企業的形象、宣傳的產品和時間的檔期,很多要考慮,甚至要看故事腳本。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電影本身,它的編劇跟導演有沒有感覺,有沒有商業的敏感度。但也有難點,就是說電影是一個藝術創造,一般不會因為商業的贊助而改變他的藝術表現、方法,尤其是一些大導演、編劇是不會這樣做的。
很多企業將營銷的效果直接歸罪于電影本身,這是不對的。電影帶給企業的宣傳效應是不是曇花一現,其實取決于企業希望跟電影這樣的媒介合作時,它的初衷,它需要得到的益處。
比如,多普達跟《英雄》合作完了,知名度也出來了,但它下一步要做什么?如果多普達希望通過電影里呈現它的產品品質的各個方面的信息,不能只靠一部《英雄》。我們做廣告或做其他的營銷也是一樣,做完一個活動之后,下一個活動是什么樣的?所以就營銷的角度上而言,電影無罪。
(作者劉志彥系實力傳播整合行銷董事總經理,曾擔任索尼影視娛樂公司旗下SuperTV公司的市場營銷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