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上海一家頗具吸引力的新創公司為領導團隊提供幫助,當時他們正在努力解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接下來該怎么辦?公司的核心產品組合很出色,但他們知道,要想取得長期的成功,就需要開發新的產品、服務和平臺。該團隊收集了無數個創意,但拿不準該如何分出輕重緩急。
這也是大公司中的一個普遍問題。雖然公司領導人有時會認為自己缺乏優秀創意,但他們面對的真正挑戰,往往是迅速將優秀創意和糟糕創意區分開來。
我憑直覺擬出了一張清單交給上海團隊,他們就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但該團隊還希望得到更多的幫助——尤其是他們如何進一步了解市場需求,才能有助于分清創意的輕重緩急。
因此,我在飛回新加坡的途中,為CEO草擬了以下三條建議:
1. 不要相信別人承諾要做的事。要相信他們真正做到的,或已經表明他們會去做或希望做的事。公司應該去拜訪潛在客戶,以便能更深入地了解正在醞釀中的類似機會。但是,對于潛在客戶說的每一句話,你都要仔細斟酌篩選一番。比如說,有時候,他們嘴上說不會為某件產品掏腰包,但實際上他們是愿意購買的,還有的時候則正好相反,嘴上說愿意買,但實際上并不會買。我想做的是,首先看看他們已經購買了哪些東西,或看看哪些地方的顧客由于買不起或買不到現有產品而表現出復雜的行為。這里面可能就隱藏著大好商機。如果能想辦法設計出史蒂夫·布蘭克(Steve Blank)所稱的“最低可行產品”,把它生產出來,然后進行測試,那就更好了。
2. 要記得你在高中理科課堂上所學的一切。有時,人們會把追求新機會變成一項沒完沒了的理論工作。他們先是研究、研究、不停地研究,然后就計劃、計劃、再計劃。這些活動背后的想法固然寶貴,但如果你只知道研究和計劃,那么你終究無法對機會加以深入了解。我大體上贊同麗塔·麥格拉思(Rita McGrath)的學說:先想象成功,然后問問自己,若想獲得成功,需要具備哪些實際的條件。要針對最關鍵的設想提出假設、開展實驗。彼得·西姆斯(Peter Sims)即將出版一本名為Little Bets的優秀著作,是有關這一話題的必備讀物。
3. 從外部獲得靈感。組織會迅速變得非常短視。他們先去觀察大小競爭對手都在做些什么,然后據此制定決策。而我卻喜歡“橫向”解決問題:對問題進行精確的界定,看看世界上有沒有人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研究如何因地制宜地應用現成的解決方案,然后一切搞定。戴維·默里(David Murray)在Borrowing Brilliance一書中詳細解釋了整個過程。
每當我把一個復雜的話題濃縮為三個要點時,我總是感到有些內疚,但如果你也正在一大堆的創意中左挑右選,我希望這些小建議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