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營銷者追求事實,他們通過調查事實、研發事實、生產事實、傳播事實、交換事實來開發顧客、打敗對手。
這些事實體現在產品質量、先進技術、顧客需求方面。他們相信更高質量、更好技術、更好需求洞察能夠幫助他們贏得商戰勝利。
營銷的新哲學則告訴我們,商業中沒有事實,只有感知,事實只不過是一種感知而已。事實固然重要,但商業實戰中只有感知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事實要通過感知來認識、解讀,你無法繞開這個環節。
新哲學強調感知賽過事實,并不是說事實不重要。事實從兩個方面影響著感知:短期看,事實給感知改進、進化自己符合事實的時間;長期看,如果感知不符合事實,事實將會站在既有感知的反面,給到新品牌新感知推翻老品牌老感知的機會?! ?/p>
新哲學之二:部分大于整體
整體大于部分,這是人所皆知的真理。傳統企業追求更多的產品、更多的性能、更復雜的概念,迷信大而全,其思想本質上即源于此。
但在大競爭時代,這個不適用。事實是恰好相反,部分大于整體。
商業是一場關于感知的戰爭。能否取勝,關鍵在被顧客感知而在顧客頭腦中立足。
大腦喜歡簡單討厭復雜,整體的東西因其包含太多內容太多概念太過復雜,不能充分被顧客感知和進入大腦,必然輸予部分的東西,部分的東西更簡單、概念更單一,更易于被顧客感知而進入大腦心智。
傳播學中的多便是少、少便是多的道理,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p>
新哲學之三:第一強于更好
傳統營銷者相信,更好的產品才能勝出。
營銷的新哲學則告訴我們,第一強于更好。
更好是一個不可靠的概念,你認為的更好在顧客心目中不一定是更好。
顧客心目中的更好通常意味著它是某個品類中的頭一個。第一是天然的領導者,它才是原創的、正宗的,更好的,其余的都是抄襲的、冒牌的,二流的。第一天然擁有了更好的感知。不僅如此,第一還與顧客建立了某種情感上的紐帶。第一強于更好。
與眾不同是顧客心目中的另外一種“更好” 的說法,這比直接說“更好”強多了。在所有的與眾不同里面,第一是最大的與眾不同?! ?/p>
新哲學之四:對立優于跟隨
傳統智慧很看重學習,尤其是對第一對榜樣的學習。他們認為第一——榜樣懂得更多,向他們學習,跟著他們干絕對沒錯,他們能成功,我們一定能成功。
在行業快速發展期或競爭不激烈的時候,你可能會成功,甚至會有大的成功;但在行業進入成熟期、競爭已經白熱化的今天,新的營銷哲學告訴我們:忘記學習,轉向競爭吧。
以顧客來講,有第一的時候,顧客不需要第二,你再如何學習如何跟隨,你最多只能做到第二。
以競爭來講,總有一天,榜樣會成為你的競爭對手,榜樣要形成市場壟斷,你成了它的眼中釘、肉中刺,你不能依靠跟隨與榜樣決戰。
對立讓你擁有了一個強有力的概念,特別是這個概念與榜樣的戰略性弱點相聯系的時候。
對立也讓你擁有了一個獨立的身份,正是這個獨立身份讓你成為品牌。
對立幫你找到了屬于你的第一。
不要擔心沒有市場。人性中有兩股力量,一種相同的力量,一種相反的力量。與榜樣對著干,總會得到一部分人的認可和歡迎。隨著時間的流逝、潮流的轉換,說不定未來的形勢更有利于你,你一開始就要做好準備。
如果你想打造品牌,做大自己的標準,你一定要忘記跟隨,轉向對立,這是新時代的營銷智慧。
新哲學之五:趨長勝于補短
傳統商業智慧認為,企業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精力、財力投向業務較差的那一塊——補短,以求全面發展,實現企業成長。
這是站在企業內部的想法。問題是商業是一種戰爭,你首先要考慮的是你能否打贏,你有多大的概率打贏。
更有把握的是順著你的強勢、長項走,把更多的時間、精力、資源配置到在競爭中表現優異的一邊,以幫你取得最終的壓倒性勝利。更具戰略意義的做法,是砍掉“短”的那一塊,把油料等資源供應給“長”的那一塊。
不是不“補短”,而是“補短”不會有效果,反而會連累“長”的這一塊。在商戰中,成功一開始就顯露出成功的跡象,失敗也一樣。你不能去做成功概率更少的事情。何況剛顯成功的這一邊激戰正酣,迫切需要更多的給養。
趨長勝于補短,這是大競爭時代新的營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