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今年可怎么交差啊,公司規定,我所在的部門今年的員工離職上限只有5個,眼下離職的人員已經達到了6個,而且還有一個離職手續正在辦理中。”時近年關,在一家生產型企業擔任部門主管的汪先生很是郁悶:接連幾年來,公司的薪資待遇可謂一路上漲,可離職率怎么也跟著逐年攀升呢?為了挽留正要離職的一名關鍵員工,他甚至提出可以在半年前已經給他調薪9%的基礎上再漲8%,對方還是鐵了心要走人— 薪酬 留人,難道不靈了?
尷尬:離職率同薪酬齊漲
據了解,遭遇和汪先生類似的狀況,企業將所管轄部門員工離職率納入主管業績考核的,并非個案,但多數主管都難以應對離職率逐年攀升的事實。汪先生所在公司的高層,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所以每年給各個部門的最高離職員工限額也在逐步放寬。汪先生本人也為此深感沮喪:難道我真的管理無方,留不住人?
翰威特的專項調查顯示,薪酬逐年提高的同時,離職率也不可避免提高。數據表明,從2001年到2008年,汽車制造型企業的離職率,從8.3%攀升至17.4%.與此同時, 企業管理 者們也給自己算了筆成本賬:對于一個擁有300名員工并且離職率為15%的企業來說,減少5%的離職率,相當于每年能夠節省大約170萬元直接和間接成本。
為此,用薪酬留人,已成為相當一部分企業的作法,但這一作法似乎也并不完全奏效。
緣由:人才供求失衡
薪酬攀升難道會帶動離職率的高漲?對此,翰威特認為: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才供求失衡是造成雖然薪酬高漲卻也無法抑制離職率攀升的根本原因,許多企業都在市場上和各個城市間不斷擴張,這增加了招聘機會,也使得人才供給尤其是中高端人才供給跟不上需求,一些崗位,譬如 銷售 與 營銷 ,需求量相當大。有些位居要職的人跳槽的機會很多,這些人經常都會接到獵頭的電話。
當然,薪酬的增長和離職率之間,也的確存在著某種微妙的關系。以武漢星級酒店業為例,在過去的一兩年間,隨著星級酒店遍地開花,盡管為了挽留人才,許多酒店都給員工的薪資以相當可觀的漲幅,有的職員甚至漲了一倍多,但依然無法改變人才流動頻繁的事實。
反思:重薪酬不如重報酬
“漲工資的確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但這直接導致了企業成本的增加,而且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到底應該怎么辦?”對此,翰威特資深咨詢顧問給出解決策略:不妨從全面薪酬留人,變革為用全面報酬留人,僅靠工資是不夠的,如果發現用薪酬留人已經不奏效,那就要思考薪酬以外的辦法,比如學習 機會等,實施長期激勵措施和薪資以外的激勵機制。薪酬福利管理應以市場導向為原則。
隨機讀管理故事:《兩棵樹,你砍哪一顆?》
老教授問:“如果你去山上砍樹,正好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另一棵細,你會砍哪一棵?”
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說:“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現在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一想,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當然砍紅松了,楊樹又不值錢!”
老教授帶著不變的微笑看著我們,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覺得有些疑惑,就說:“如果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閃爍著,我們猜想他又要加條件了,果然,他說:“楊樹雖然筆直,可由于年頭太久,中間大多空了,這時,你們會砍哪一棵?”
雖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我們還是從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還是砍紅松,楊樹中間空了,更沒有用!”
老教授緊接著問:“可是紅松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厲害,砍起來非常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索性也不去考慮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結論,就說:“那就砍楊樹。同樣沒啥大用,當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只幼鳥正躲在巢中,你會砍哪一棵?”
終于,有人問:“教授,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測試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么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么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于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標,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迷惑。你的目標明確了嗎?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