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似乎必定要明義,于是便會有一個聲音:什么是薪資?或更專業地說,什么是 薪酬 ?薪酬(Compensation)是指雇員作為雇傭關系的一方所得到的各種貨幣收入,以及各種具體的服務和福利之和。廣義上講,分為經濟類、非經濟類兩種。經濟類是指員工的工資、津貼、獎金等,非經濟類是指員工獲得的成就感、滿足感或良好的工作氣氛等。狹義來講僅指前者,即經濟類薪酬。顯然本文要探討的正是經濟類薪酬。
于是我們又會聽到第二個聲音:什么是固定薪資與浮動薪資?固定薪資是指固定發放給員工,不與組織經營狀況掛鉤的薪資部分,保證員工的基本生活水平。由員工的固定薪點數、固定薪點值和出勤情況決定。浮動薪資是指其額度隨組織經營狀況而不同,經營狀況好,額度大;反之則小。通過浮動薪資,使員工感受市場壓力,與組織共享成功、同擔風險。顯然區別二者的最基本原素是組織績效。
接著第三個問題便來了,兩者比例關系如何呢?這可跟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有點犯沖,國人講究個難得糊涂,凡事也主張睜只眼閉只眼、和稀泥,你非得在稀泥里分出點東西來,酷似自尋煩惱。好在似乎還真能從里面分點東東出來,不煩拿來說說。大抵講有兩個層面,四個方面。
第一層面是“道”的層面,包括靜態與動態、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
靜態方面與動態方面。思維總有些惰性,喜歡靜態、簡單;忽視動態、復雜,習慣于做直線式思考,往往容易形成思維定勢。我們將命題的“設定”變換成“關系”,正是為了避免將大伙引入一個思維的誤區。靜止是相對的,是有條件的靜止,一旦條件發生變化,靜止就轉換成了動態。那么影響靜止的變因又在哪里呢?最明顯的可能是外部經濟環境、政策法規與技術。特別是外部客觀經濟條件對 銷售 人員的薪資變化影響最明顯。當外部客觀經濟條件主導了銷售員業績的低下時,往往 人力資源 部門便會考慮改變其固定薪資與浮動薪資的比例關系,以此達到對銷售員進行牽引。
宏觀方面與微觀方面。影響兩者關系的宏觀方面,應該主要是行業性質、企業性質與時間跨度。顯然,新興的暴利行業與傳統的薄利行業,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肯定會有些變化與不同;前者可能更趨開放,后者可能更趨保守,更傾向于減少浮動薪資的比例。幼稚企業與成熟企業也會不同,新生幼稚企業需要英雄人物,因此會更趨向于加大浮動薪資;而成熟企業有了成熟模型,因此更趨向于加大固定薪資。浮動薪資里面,年度、月度亦或單次的比例也會因企業而異,同理,固定薪資與浮動薪資的比例關系也會有所不同。影響兩者關系的微觀方面,主要是指職位,我們將會在“術”的層面里面作詳細闡述。
第二層面是“術”的層面,包括縱向與橫向兩個方面。
職位一經縱橫交錯,便形成了職位體系。橫向指職位層級,簡單分為高中基;縱向指職種,簡單分為人、財、術、產、銷,再復雜點可加一個決策。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說職種我們可分為人力資源類、財務類、技術類、生產類、 市場 營銷 類與決策類六種。根據激勵理論,處于不同層次、不同地位的人,其需求是不一樣的。基層更趨保障,高層更趨成就。重視保障就會害怕變化,浮動薪資比例太大,需求滿足有危脅,動力自然不會太高。同理重視成就,固定薪資比例太大,覺得沒挑戰,動機也不會強。所以橫向來講,我們須得注意三者之間固定薪資與浮動薪資比例的變化。一般來講,可以從高層與中層間劃條線,高層加大浮動比例,中基層加大固定比例。具體是6:4、7:3、8:2、9:1,就要看企業的實際。
縱向來看,就是在看工作性質。明眼一眼就會發現,這中間有一個特殊的群體。誰呢?不錯,是市場營銷類。當然我們再認真點思考,可能還會發現兩個群體,那就是生產類與技術類。二者相對來說沒有前者突出,也沒有前者復雜,只是相較其它類,浮動部分可能會稍重點,人們的指導性意見為6:4和7:3,但也不盡然。我們重點來談談市場營銷類。
就像探索洞穴一樣,我們現在探索的洞穴與其它五個不一樣,簡單講就是浮動薪資比例較大。我們舉著火把往洞穴里走,馬上我們便碰到了第一個岔洞,一個標識市場,一個標識銷售。這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于是我們在兩個泂口作了些探測,發現市場洞比銷售洞口徑小,顯然浮動薪資比例沒有銷售大。探明原委,我們選擇了銷售洞繼續前行,碰到了第二個岔洞,一個標識直接銷售,一個渠道銷售。好奇讓我們作了第二次探測,發現前者口徑比后者要大,顯然浮動薪資比例比后者大。于是我們便選了個洞穴繼續前行,因為這次太隨意了,也沒記清是選的哪個洞名,只是走了沒多久便出了洞穴,原以為還會碰到岔洞,但出乎意料地卻沒有。陽光很好,人也很輕松,看來今天的任務是順利完成了,大伙吹著口哨,消失在叢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