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大了,多了,許多崗位都出現“人浮于事”的現象,一些崗位的員工累得要命,一些崗位卻整天無事可做,為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企業們都紛紛實施 績效 考核。如何立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卻是一個企業在實施中面臨的最大難題。參考平衡積分卡、kpi、崗位分析等許多的相關知識,經過管理層們無數次的爭吵,制定了這樣作業質量標準考核,那樣關鍵績效指標考核,最后,卻也是成績平平,太多的條條款款與懲罰機制,只是讓人增加了些如
履薄冰的感覺,讓大家只是更加謹慎的完成這樣那樣的條款,反而越來越失去創新能力,員工的積極性也不高。企業的績效考核都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問題:
(1)績效的指標與評價
績效考核的指標是關鍵,績效指標與評價標準的制定尤其重要。不少企業的績效考核評價效果都停留在對是否完成目標的考核,而對目標的完成程度卻難以評價。在計劃的層層分解,kpi的級級分解中,企業績效指標制定中,都注重考核目標的可度量性,可實現性,有完成目標的特定期限,有可度量的完成標志等等,但對于目標的完成的程度、完成的質量卻都無
從衡量與評價。造成員工努力的去完成某一目標,而不管完成的質量好壞。是否完成了一件工作與做好了一件工作有極大的區別,特別是對讓許多非一線 銷售 的職能部門,做好一件工作往往比完成幾件工作的意義更為重要。
太多考核的指標,太頻繁的考核機制,復雜的考核流程,只會增加員工工作的負擔與反感,再加上考核的評價標準不完善,員工關鍵業績得不到有效評價,員工只是簡直地完成了一件件工作,反而越來越失去了創新精神。
(2)獎懲機制
有效的激勵,需要“胡蘿卜加大棒”,績效的考核也是同胡蘿卜大棒緊密相連。在企業的績效考核中,往往對懲罰機制有一條條明確的量化的條款,完不成扣多少,達不到目標扣多少,超過了完成時間又扣多少,但對獎勵方面卻很難見到量化的條款,難以激發員工的潛力與創造力,只是一個個機械式的按要求完成目標。
德魯克的《管理實踐》中談到“評估,否則放棄”,與其越考核,越沒有積極性,越失去激情,放棄不失為一種更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