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業 績效 管理工具以來,有關績效管理的理論和系統、知識等便充斥在企業 人力資源 經理們的案頭。
美國 心理學 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該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人在每滿足一個層次需求后,就會期望著更高的需求。
業績評價工具的制造者們充分利用這一理論,為不同的人設計出不同的評價方案和激勵措施,希望藉以提高效率,改善工作狀態。
“你想獲得更多的收入嗎?,你就必須得到客戶更多的合同?”
“想升職,你就的將你的小組業績提升到公司的期望”
“因為你上月的業績為有達標,所有你被末位淘汰了……”
的確,每一種方式都在為提高員工或組織的利益而努力。
而從國外的美國的摩托羅拉、加拿大的北電網絡、瑞典的愛立信、臺灣的明基到中國的海爾、聯想、TCL等公司的成功案例,也在證明著這一工具的有效力量!
但并非所有的管理專家都贊同這一管理工具。W•愛德華茲•戴明,全面質量管理的創始人就對此持有異議,他將這種做法列為困擾美國管理的“七項致命頑癥”之一,他的看法是:“它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是只滋養短期績效、消滅長遠規劃、增長恐懼、破壞團隊精神、鼓勵對立和斗爭。它會造成員工彼此言語惡毒、相互傾軋、受傷、消沉、灰心、自覺不如人、挫敗,甚至沮喪到接到考評后數星期都無法專心工作,也無法了解自己為什么較差。”
績效考核、不管稱它為控制管理或什么其它名字,包括目標管理在內,是唯一對今日美國管理最具有破壞性的力量。”
通過業績評價,我們可以確定是否需要對進行員工學習 與提高組織的整體水平,提供關于提拔、調換、降職降級、紀律整頓、臨時解雇以及解聘等根據。
業績評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他向雇員反饋公司對他的工作表現有什么看法,雖然許多公司讓管理人員與雇員一起討論評議,他們的目標究竟是如何是定出來的,從表面上看,這一切非常合乎邏輯。但在執行這一策略時,雇員通常會希望公司給自己的資源(支援)盡可能的多,但資源時有限的,資源也只會放在之產生最大效益的地方,這無疑將會在公司內部造成一場爭斗,其導致的結果必然會導致同時間惡言,以及與上級之間的非正常關系,這種在這種非正常的關系下,作出的評價結果是公正的嗎?
另一個方面,為了短期的利益,雇員也可能經常對客戶做出虛假的承諾,甚至透支公司的資源,在得到個人的回報后,剩下的問題將只有公司用更大的代價解決。
在美國,即使 上市 公司受到SEC(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嚴格監管,但仍有很多公司的財務的報表含有虛假成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美國的上市公司的CEO是外聘的職業 經理人 ,他們的報酬一般分為四個部分,即基本工資、福利、獎金(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計劃,其中獎金是基于公司業績或者個人業績的短期激勵,是為了達到公司年度目標而設立的,這種做法賴以為基礎的凈收益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帳面數字而已;長期激勵計劃則是與公司的股票相關聯的,因此這種報酬方式很可能會使得CEO注重短期利益忽視甚至犧牲長遠利益注意,而且,這些與個人收益有關的數字是可以由CEO影響或者操縱的,其結果可能是或者根本也未能使公司獲得短期利益,而僅僅使帳面數字變漂亮了而已。
管理層操縱股價的一個比較著名的例子是思科公司。該公司曾經連續25個財季每股收益都比其預期正好高1美分,從而使其股價持續上升,至2000年成為市值最高的美國上市公司,而安然公司、世通公司做假帳的動因也是如此!
公司層面如此,在人員管理方面,我們也會面臨一些問題:
我們中的某一個同事一直深獲上司贊許,但在業績評價中他卻不是佼佼者。
而業績評價很高的同事,卻被其他同事認為不太適合成為他們的新領導。
我們該如何處理類似的這些個案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公司在做績效評價體系時,雖然采取的是全方位評價法,但在量上的權重總是高于其他方面的因素,這會使得雇員或部門為了達到量上的標準而放松其他的因素。
收入的增加超不過生產力的提高,在經濟學中,這是一條不可改變的法則。在現在的中國,我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中國企業絕大部分還處在行業鏈的下端,他們的研發技術能力、生產能力、質量保證能力、人員素質都很弱,他們極需要在這些方面的強化。
實施績效評估仍需謹慎行事,而一旦實施,雇員將會為滿足目標中的數字而努力,因為滿足數字就意味著他們高薪或高的職位,他們將會進行一場數字游戲而不會深入他們的工作,也就不可能會用心去改善現狀和提升生產力。
提升生產力才是改善績效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