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量化指標的過程中,如何設定一個科學的績效目標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在現實的企業實踐中,比較常用的績效目標設定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個性化”的(即每個指標都是“個性化”、“具體的”,也經常表現為“線性的”——即績效得分和績效表現為一種比例關系),例如,我們可以設定這樣一個績效目標:“新產品 銷售 額”的權重為15分,目標值為銷售額4千萬,則評分標準:每減少300萬,減3分,每增加300萬,加3分。”;還有一種是“分級制”的,比如說設定三級目標,每達成一個績效目標,得多少績效評分),例如“新產品銷售額”的權重為15分,基本目標目標值為3000萬,實現了得分為1分;期望目標值為4000萬,實現了得分為2分;挑戰目標為4800萬,實現了得分為3分”。(限于篇幅,1、2、3分的具體意義這里不做詳細解釋,其和某一考核系數相關聯)。
如何來評價以上兩種方法的優劣呢?這就要回到我們做績效管理的根本目的來回答這個問題了。績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有二個:提高組織和員工的績效和能力和為價值分配提供依據。從這兩個目的來說,績效考核強調分層分類,強調相對區別,只要能在組織里面把那些表現優秀、良好、合格和較差的員工區別開來就可以了。因此要強調方法簡單易行,區分度要明顯,可以給主管一個很明確的目標。我們很難也沒有必要再在四個不同個層級里面的員工,再區分出一個三六九等來。在韋爾奇的暢銷書《贏》這本書里面,他談到GE的主要成功要素——“活力曲線”時就說到,GE會依據績效結果,按照20—70—10的比例將員工分成三類。對表現最好的20%的員工進行不斷地加薪、學習 、升職等激勵手段進行激勵;對表現中等的70%員工,依據其需要,對其能力進行開發,幫助其提高能力和績效;對表現較差的10%的員工,依據其對公司價值觀的認同等幾方面要素,進行區分,對認同公司價值觀的員工,會給予再學習 、轉崗等能力改進的機會,對那些不認同公司價值觀的員工,則給予堅決的辭退。在他理解,這是一種“殘忍的仁慈”。在韋爾奇看來,績核目標只要能做到相對區分就可以了,不要搞得太復雜了。因此,從以上這些因素來看,在設定績效目標時,三級評價目標是一種比較好操作、并且能反映績效管理真正目的的一種績效目標設定的方法。
生活中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在今年的世界杯上,德國隊的主教練克林斯曼就在績效目標設定這個事情上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因為今年德國隊是東道主,被認為是今年世界杯奪冠大熱門。全國上下都是這樣認為,好像認為德國隊得了亞軍都是一種失敗。在整個德國隊,全隊上下感覺到了很大的壓力。作為主教練,克林斯曼深知這一點:如果不適時將這種壓力進行化解的話,球隊將不堪重負,更別說奪冠。在世界杯開賽前的媒體見面會上,克林斯曼說:“基本目標是出線(16強),理想目標是8強,挑戰目標是4強”。這個目標當時普遍被記者認為較為保守,但是克林斯曼知道,如果從球員自身激勵效果和實現目標所帶來的幸福感的角度考慮,這是最好的。
現在我們想一想,我們就會發現,克林斯曼提出這種說法,風險最小,也最具激勵效果。比如出了線(進入16強),德國民眾會認為教練心中有數;進入了8強,教練會被認為是訓練有方;若進入了4強,教練不僅被認為十分高明,還被認為是穩健而不說大話。事實上,克林斯曼正是用了這種目標三級分類的技能,保住了隊員和自己的自尊心。最后當德國隊奪得了世界杯的第三名的時候,克林斯曼得到了德國民眾和媒體的瘋狂追棒,大家認為他是一個充滿激情又十分低調的教練,德國隊取得的成就,他居功至偉。
這個故事,對我們進行績效目標的設定,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我們從上述實例中,我們就能發現,如果從員工自身激勵效果和實現目標所帶來的幸福感的角度考慮,采取三級目標設計是比較合適的。
那么,如何設計每級目標呢?在統計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模型,叫做正態分布——在大多數情況下,在樣本足夠大時,事物是呈正態分布的。在公司規模達到一定規模時,員工的績效表現也是呈正態分布的。為了說明績效目標設定和員工人數的關系,我們在這里將正態分布曲線用三角形來進行抽象代替(這樣做是為了好畫圖和更加直觀)。在統計學上還有一個概念,叫做期望,也就是樣本的平均值。我們可以理解為在某一時段,同一職位所有員工產出的平均數。我們可以把這一目標作為我們的期望目標,也是公司和部門的業績在正常情況下應該達到的目標,是被考核者“跳一跳”可達到的目標,是大多數人(60%--80%)正常發揮情況下可以達到的目標,是與行業平均發展水平相類似的目標。也是改正工作中明顯缺陷后可便可達到的目標。在制定期望目標時可參考:公司的計劃和預算、上期本指標實際值、行業指標等。原則上期望目標的設定不能低于計劃和預算的規定,同時不能低于上期或者同期的實際水平。基本目標可以理解為是我們的任務底線,也可叫“績效紅線”,如果一個員工連續二個或三個季度都未能實現這一目標,公司將視其為不能勝任該職位,將予以辭退。其目標值的確定,往往和公司所要求的強制淘汰比例相類似。可以把這一績效標準定位于組織內所有員工中績效最差的那5%--10%所體現出的績效水平。低于基本目標也就是我們圖中面積為D(也可以理解其績效為D)的那一部分員,他們是公司需要重點關注的員工。還有一種目標是挑戰目標:是上級對下級的最高期望值,也是被考核人需要付出超常努力,作出重大、系統變革才能達成的目標。一般情況下,在一個組織內部,只有10%-20%的人才能達到挑戰目標。挑戰目標的設定應該和期望目標相比有明顯的增長或改善。在制定此目標時,往往參考公司標桿或行業標桿。其能達成的人數比例,也就是我們圖中面積為A的那一部分,他們是公司的業績明星。
圖中的A、B、C、D四個部分,相加起來等于100%。可以和公司或部門季度或年度績效考核的強制分布相聯系起來。如果我們這三個目標設定得科學的話,最終季度或年度績效考核的強制分布的A、B、C、D應該和圖中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