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想做的,得到你想得到的――每個企業都希望建立這一管理系統。但是,事實如何?問題出在哪里?
1. 戰略執行有“手段”,沒平臺。每家企業、每位領導為了達到目標,都有各自的方法,但卻沒有建立將目標、戰略貫徹到全公司的管理平臺。在戰略執行的過程中,很難將公司戰略轉化為決策層、執行層的行動。
2. 組織與流程不協調,流程分段。各部門關起門來貫徹戰略,戰略執行缺乏協作和統合效能。
3. 缺乏戰略執行的監控體系。不能及時、有效觀察到執行效果。戰略執行好像開一輛沒有指示盤的車,處于失控狀況。
4. 缺乏流程運作的監控體系。不能有效觀察 銷售 、研發、生產、 供應鏈 以至后臺職能系統各關鍵環節的 績效 表現。
5. 有目標,沒能力。聽到打雷,不見下雨,期初制定目標,日常沒有行動;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力和資源不支持目標實現。常見問題是 績效管理 與任職資格脫節。
6. 約束機制有效性不足,導致執行偏差。如 營銷 腐敗、采購腐敗的情形嚴重,運營風險威脅企業生存擴張。
7. 中高層管理者的執行能力、管理能力參差不齊。有很多“ 執行力 ”、“ 戰略管理 ”、“績效管理”道和術,卻少有一種兼顧商業和專業、深度和通俗,從而易于被多數人掌握,使中高層都能“管理齊步走”,人人參與,打一場“人民戰爭”。《從戰略到動作》力圖為企業解決這一問題。
8.. 企業多個績效系統不能整合。 人力資源 部、財務部、企管部(戰略規劃與 經營管理 )、質量管理部分別從員工、預算、戰略、質量等角度對績效進行管理,卻很難在同一個平臺上“唱戲”。
9. 被新概念左右,重管理系統輕業務成功。平衡計分卡BSC、360度、目標管理、KPI、戰略地圖……新概念起不到促進業務成功的作用,卻擾亂了 企業管理 思維和管理體系。
10. 操作細節把握不了。忽視細節,或者癡迷于細節都可能走向失敗。對于KPI的衡量、含義、統計口徑、數據獲取、計劃值等細節,一些企業沒辦法“搞得定”,另一些企業卻陷入細節而“難以自拔”。
11. 如何進行量化考核?
12. 如何得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績效分數。量化考核未必能獲得一個令人信服的分數。
西彥有言: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我的概要想法是:通過建立戰略分解、流程優化、任職資格與素質潛力、關鍵績效指標和績效管理體系,傳遞經營壓力、改善執行手段、建立約束機制……管理你想做的和你想得到的,從而有效提升執行力,落實戰略,促進業務成長。當然,具體要說起來要花很多時間。歡迎與作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