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付跨國經營的挑戰方面,很多公司把重心放在市場、技術和生產部門的前期準備上,而作為公司的重要運營和決策部門的財務部門卻常常被人忽略。
財務部門由于文化鴻溝、財務稅收制度以及其他監管政策差異和 人力資源 匱乏等原因,往往在走出國門后面臨重重困難。2008年埃森哲對進軍海外市場的中外跨國公司進行了調查研究,匯集了264位業已或者計劃進駐中國的西方與亞太地區公司,以及業已或者計劃在海外運營的中國公司財務主管的觀點。因為各自的全球化經營階段和程度不同,中外企業在上述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今天在華跨國公司面臨的問題,可能就是中國跨國公司明天在海外面臨的問題。
財務總監 是否洞悉跨國經營的目標和結果?
外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目標和中國公司跨國經營的目標不同,但有一件事情必須提前洞悉:費盡周折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境外開拓的動力是什么?只有明白了公司進入陌生國度的真實目標和可能結果,財務總監才可以為企業在走出去之前就制定出可行的績效目標,并引導財務部門建立自己的支持方案。
對在中國的跨國公司來說,目標是客戶、客戶、還是客戶。這是74%的受訪公司進駐中國的首要原因。只有13%的公司到中國是為了大量且低成本的人才儲備。人們通常認為,企業進駐中國的原因是在這里能生產出價格合理的產品然后銷往全球市場,但事實上,跨國公司最看重的是中國客戶而不是勞動力。過去幾年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人民幣匯率一直在上揚。因此,如果來中國只是想降低成本基數,可能再也行不通了。客戶優先的思維反映了跨國公司在尋求中國機會的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表現:他們從外包開始,或是出于供應、產品的原因,或是出于IT、財務技能等原因來到中國;接下來開始追逐終端用戶——客戶,并開始將中國視為全球網絡的一部分。
但對于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國公司而言,最重要的預期收益是獲得技術、創新以及業務知識和技術,獲得新客戶只是排名第二的目標。但他們的目標達到了嗎?約有44%的受訪中國公司表示,他們已經成功接觸到創新和技術的新來源。而超過一半的受訪公司表示,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那么新客戶情況如何呢?58%的受訪公司表示,在尋找新客戶方面未能實現預期目標。在資本方面,43%的公司表示他們獲得了新的資本來源。
在“未實現期望目標”的背后暗示著這樣一個事實——拓展海外的中國公司對外部市場的理解,需要經過艱苦的學習過程。可能有兩大原因:國際知識產權的挑戰是最普遍的挑戰,以及市場比他們預料的更為復雜。
【中國財務總監的思考】
作為即將走出國門的財務部門負責人,在緊張的準備行程開始前應首先做什么呢?是否要提前設計和實施財務職能策略,使部門、流程和技術與企業策略相一致?公司的財務職能要和業務一起同時拓展到客戶所在的地方嗎?抑或財務職能是地理擴展過程中最后完成的部分?不論公司跨越國境的首要目標是獲得新客戶還是獲得技術、創新和業務知識及技術,財務總監都需要認真思考財務部門在未來能對這些目標的實現做些什么:是更關注成本結構,還是為未來的創新和技術付出的額外支出做好心理準備?一旦公司的海外探索以失敗告終,公司應該怎么脫身?
新挑戰:第一個月里可能完不成合格的報表
由于熟悉當地財務稅收和合規政策的熟練財務人員不足,如何確保財務報表始終按照當地會計準則來編制,可能成為走出去的財務部門首先面臨的問題。
對于中國公司來說,絕大多數在走出去之前通常依靠市場部門的調查以及投資銀行和會計師事務所在一系列財務評估上的幫助,而財務部門是萬事俱備后最后一個被通知的后臺部門。于是,剛剛安頓好行李的海外財務部門人員突然發現:他們竟然需要在走出去的第一個月就完成報表,更要命的是接踵而來的各種合規檢查和數據提供要求讓人應接不暇,而他們對此一頭霧水。
財務部門在境外會遇到哪些挑戰?我們的調查顯示:31%的進軍海外的中國公司將獲得優秀的財務人員視為最大的挑戰。對于來到中國的大型跨國公司來說,由于具有豐富的海外市場經驗和耳熟能詳的品牌,招聘到適合要求的本地優秀財務人才是容易實現的。但對于第一次走出國門,還沒有建立起國際知名度的中國公司來說,財務員工本地化將成為一個擴日持久的戰役。
中國公司到了海外,當地人也許從未聽說過這些公司。這時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在沒有品牌知名度的情況下招募人才。多數中國公司會外派國內的財務人員去建設境外部門的財務團隊,這樣,除了增加成本外,語言障礙、會計和稅務制度差異等數不清的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北大 商業評論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