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就引申出一些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諸如:
一、企業發展需要上規模、擴大市場份額,但是什么樣的銷售計劃才是合理的?
1、庸俗的“唯量論”是企業發展的唯一選擇嗎?
2、經銷商胃的撐到什么程度,既可撐大,又不會撐破?
3、除了強壓銷售任務外,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升銷量?如何尋求科學的“上量論”?什么是最佳的邊際效益?
經銷商面對強勢企業的超重任務?如何才能提高溝通能力和話語權?
1、如何才能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與合作?科學的市場容量分析是關鍵。
2、怎樣才能確保超重銷售任務的順利完成?計算出與任務相匹配的費用投入很重要。
3、用事實說話,砸價、拋貨,能收拾的小亂,未嘗不是一貼清醒劑。
企業制定年度銷售計劃的合理性
企業給經銷商壓銷售任務的基本原因不外乎來自二方面的考慮:一是企業發展的需要。企業只有不斷的發展,才能在市場激烈競爭中不被淘汰,不進則退,所以追求速度與規模,快速擴大市場份額幾乎成了企業壓倒一切的第一目標。二是這些所需增長的銷售目標,由誰來完成呢?當然是通過銷售計劃任務的分解落實到區域市場,由銷售經理和經銷商去完成。而區域市場的空間還很大,經銷商往往還沒有做足。但是問題出在:企業的銷售目標計劃是否是通過全面、客觀、理性、系統思考之后所制定的科學、可實施的目標?
1、庸俗的“唯量論”是企業發展的唯一選擇嗎?
中國企業是在特定的市場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簡單的追求銷量和規模幾乎已經成了慣性。銷售就是要憑數字說話,銷量是衡量業績的第一標準,簡單的“唯量論”是中國大多數企業營銷的基本觀念。但是今天中國的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依然以“唯量論”來衡量一切,已經行不通了。你以自己的主觀設想(唯心觀)來追求銷量,市場就一定能按你的意志實現嗎?即使一時實現了你的銷量目標,你能確保它可持續發展嗎?銷量指標的實現能涵蓋或等于市場基礎、品牌、渠道、價格體系、利潤等指標都實現了嗎?僅完成一時的銷量指標是企業發展的唯一追求嗎?企業的發展需要綜合、均衡實力的提升,做大不如做強,做快不如做久。筆者認為:簡單追求銷量的觀念是“庸俗的唯量論”。它犯了哲學稱之謂“路徑信賴”的錯誤。
2、經銷商胃的撐到什么程度,既可撐大,又不會撐破?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是大躍進時期的豪言壯語,現在說來大家都會覺得好笑話,不會更有誰把它當作真正的工作方針去實施了。但是切換到市場經濟、企業競爭的今天,用在銷售計劃、任務指標上,人們往往又熱衷于它。在營銷理論上筆者曾提出“經銷商的胃是可以撐大的”工具,通過壓庫可以挖掘經銷商的潛能,擴大市場的份額。但是靠簡單的壓庫,不斷的壓庫,沒有限量的壓庫,真的就可以把經銷商的胃給撐大,將市場的份額無限的擴大嗎?這是不可能的!胃是有極限的,撐過了會撐出胃病來的,甚至還會被撐破。關鍵在于度的把握,撐到什么程度是最適合?這就是需要企業和經銷商去思考的問題!
3、除了強壓銷售任務外,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升銷量?如何尋求科學的“上量論”? 什么是最佳的邊際效益?
營銷人流行一句話“跳起來摘蘋果”。不跳就能摘到蘋果,會養懶;使出吃奶的力跳起來也摘不到蘋果,會選擇放棄,讓蘋果爛在樹吧!企業既不能不求增長,又不能把銷量指標定的過高,當我們處于兩難選擇時怎么辦?方法最簡單,做起來不容易:首先是放棄“庸俗的唯量論”,這有二層意思,其一不要僅看銷量一個指標,其二更重要的是不要僅憑自己的主觀愿望盲目的定指標,而是要對市場實際容量、競爭態勢、市場基礎、產品及價格結構、市場推廣投入、經銷商及渠道、終端能力等要素進行全面、客觀、理性、系統的分析可行性之后,再來定指標。而這個指標恰好是“跳起來能得到摘蘋果”。
此外,重點應該在現有的市場格局之外考慮增長點。具體思路和方法有很多,諸如:通過第二套預算,培育新的戰略增長點;開發新產品;開發新市場;在老市場開發新渠道;在老渠道開發系列新產品;擴大消費者群;增加新功能等等。
什么是企業最佳的邊際效益?銷量高不一定效益好,效率沒有效益重要。企業需要認真算好這本賬,做統籌的戰略規劃,而不能一味追求銷量。
經銷商如何面對強勢企業的超重任務?
這個問題經銷商要從二方面去考慮,其一,自己如何進步,盡可能轉壓力為動力,借助企業對銷售任務的增長指標,進一步提升團隊業務能力、擴建分銷渠道、拓展市場;其二,若確屬不符合市場實際需求的銷售任務,企業強壓怎么辦?如何才能提高與企業的溝通能力和話語權?這里提供三種博弈的思路和技巧供參考。
1、如何才能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與合作?科學的市場容量分析是關鍵。
本文所探討關鍵問題在于銷售任務指標是否科學、合理?任務是否過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科學的市場容量分析是關鍵。這個命題本應由企業來完成,但是經銷商均認為企業的任務指標下的不合理,筆者認為部分企業確有這種情況,怎么辦?只有把準繩找到了才能促成雙方的共識。如果企業沒做好這項工作,經銷商為了自己,也為了共同的市場應該義不容辭的擔起這個責任。客觀的調查統計一下市場的總容量,有多少替代品,有多少競爭者,企業的能力是多少,經銷商有多大能力。理論上的籠統數字是沒有用的,天下的錢不可能由你一個人去賺,你有多大能力,吃多少飯。用數字說話,靠能力吃飯。有了科學的市場分析就有了話語權,雖然是強勢的企業也不是個個都蠻橫不講理的。
2、怎樣才能確保超重銷售任務的順利完成?計算出與任務相匹配的費用投入很重要。
如果你的數據分析不科學、沒有說服力,只能怪你自己無能,如果你的市場分析是客觀正確的,但企業一時聽不進去,怎么辦?這時你可以用第二招,你要我增長銷售任務指標50%,其中20%是應該的、是能力范圍之內的,沒問題我應該堅決承擔,決不推辭,可那30%必須通過超常的投入和共同的努力才能達成,那么你企業是否非要那銷量?符合你的邊際效益或戰略需要嗎?如果是!我愿意全力以赴配合,請給予與任務相匹配的費用投入吧!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這個道理大家多懂,關鍵是你的計算要準確,而不是簡單的要價。
3、用事實說話,砸價、拋貨,能收拾的小亂,未嘗不是一貼清醒劑。
如果還是談不通,只能用事實說話了,這是第三招,不得已的招。因為被迫接受了不切合市場實際的超重任務,大量壓庫現象是必然的,怎么辦?原因是誰造成的?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道理很明白,因為經銷商是弱勢者,沒有辦法。但是沒有的辦法還是有的,那你就順其自然的拋貨、砸價吧!讓市場亂,用事實去教育那些蠻橫不講理的強勢企業,讓他們明白欲速則不達所造成的市場惡果。但是不要做過火了,要控制好程度,能收能放,是一種能收拾的小亂,這未嘗不是一貼清醒劑。這就像國共合作時的邊打邊談,戰地上的勝利目的是為了增加在談判桌上的籌碼,最終目的是為了廠商的真誠合作獲取市場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