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營銷不等同于全體員工都做營銷,用最正式或通用的解釋,即指企業對企業的產品、價格、渠道、促銷(4P)和需求、成本、便利、服務(4C)等營銷手段和因素進行有機組合,達到營銷手段的整合性,實行整合營銷。 同時全體員工以市場和營銷部門為核心,研發、生產、財務、行政、物流等各部門統一以市場為中心,以顧客為導向開展工作,實現營銷主體的整合性。簡單地說,也就是各部門都關注和支持企業的整個營銷活動的分析 、規劃、指揮、協調和控制流程。
這種營銷方式落到實處,需要將公司的目標、產品、目標客戶、市場需求、開發背景等向全體員工進行多次、深刻的講解,讓全員明白公司的產品是什么,為什么要做這個產品,做這個產品解決市場與客戶面臨的哪些問題,產品面對的市場定位與客戶群體是哪些,營銷部門在做什么,非營銷部門需要做什么,流程等。這些東西需要隨時講,只要有機會就講,讓產品、客戶與營銷的思維在員工意識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樹立“市場為中心”、“營銷為中心”的服務機制,全員皆為市場而存在,皆為營銷而服務,并在必要時參與營銷一線工作,了解營銷的重要性與艱難性,增強在做后臺支持工作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周密性。
筆者目前的合作公司覓法網絡在展開“企法通”、“覓法通”及“企管通”三款產品的市場推廣、營銷網絡搭建與直銷活動中,皆采用了這種全員營銷的方式,不僅市場、渠道、直銷與客服等四大部門直接性參與營銷工作,同時包括公關傳播、產品、網站、行政、人力資源、技術等支持或職能部門在不同程度上都參與了渠道開發、產品直銷等工作,一方面了解客戶的需求,以避免在提供前臺支持與產品研發過程中閉門造車、不明所以,另一方面又能培養員工對公司產品的了解,培養對公司產品的熱愛。如果一個公司內的員工對自己的產品都不了解,或者說不以為然,沒有絲毫感情,那這個公司在運營上必然存在很嚴重的問題。
而全體員工都做營銷,卻是將所有部門的員工,包括行政、人事、研發、產品、內容、采購、財務等,都投入到營銷工作中去,要求所有這些非營銷部門成員開發客戶資源,比如從自身擁有的外界資源中開發、發展個人代理與企業代理、展開郵件營銷、向企業直銷等,有的情況下甚至向非營銷部門員工下達銷售目標。
這種營銷方式往往是從全員營銷的概念中延伸出來的,或者說是一種誤解,不過作為不少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的一種存在,也有其存在的道理,有幾種情況:
一是由于所開發的產品屬于比較基礎性的,一旦開發完畢,原先的大量產品人員將面臨無事可做的狀況,或者說大批產品人員需要轉崗、解聘等,把這批產品人員間接性地投入到營銷工作中,可以初步緩解人員壓力,同時可以從中培養一批既熟悉產品、又能做市場的員工,其三還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增加員工收益,因為一般而言內部員工提成上的優惠比例是比較大的;
第二種情況是緩解加薪壓力,一般而言產品人員的基本薪酬比一般的營銷人員都要高,但又沒有適當的獎金提供(市場推廣剛啟動),如何緩解基本薪酬的提升,同時能向員工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酬,全員轉為營銷工作不失為一種暫時性的策略;
第三種情況則是公司在專業營銷團隊組建上做了一定限制,或者說是并不計劃組建龐大的直銷團隊,也并無計劃投入充足的資金展開市場推廣與渠道招商。如何彌補這個短板,大量的工作時間存在富裕情況的員工,無疑成了用來彌補空缺的對象;
第四種情況則在于公司內部員工外部資源的充分、最大化利用,按照一般性的營銷網絡與渠道設計,每個人如果在渠道建設(企業與個人)上投入一定力量,包括有效的代理與無效的代理,對公司的品牌傳播,都是一種極大的助益,如果在產品的銷路上打通了,豈非是一件好事。
無論哪種情況,對員工外部資源整合與獲取、營銷思路塑造與網絡搭建的能力都是一種培養與強化。如果某一位員工不僅想在產品開發或者其他某一項專業能力上做出成績,同時想做更大的事情,培養全局性的能力,掌握如何將一件事情做出來并做好的能力,或者說是將一個產品做出來,并且賣出去,這樣一個流程做順、做好,那么,這種營銷方式將是一個契機。
也許,一月之后,你擁有了一個雛形的營銷網絡,這個網絡中有數十名成員一起推廣這個產品,這些成員可能包括了你的同學、校友、老同事、朋友、熟人、以往的商業合作伙伴以及其他成員。
對于公司而言,但無論是哪種情況,產品市場推廣的成功,都不能依賴于這樣的營銷方式,不能將希望寄托于這樣的一支非專業、非專職營銷隊伍,即使有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或者說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但這種概率并不高,或者說是無法確保的。
最壞的環境,你就會有機會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