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三代國人沉重的話題,無奈且無解。
不如,我們就來看一個房地產經典銷售案例。
案例人物:一位房地產銷售人員(男)、一位看房女士、女士的丈夫和一顆鮮花盛放的櫻桃樹。
“哦……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么多花朵!”
當她們驅車前往看一座房子時,這位女士高聲喊道。
“您喜歡櫻桃花嗎?”精明的銷售人員問。任何一個人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他想讓她告訴他有多么喜歡這些花朵。
“我一直想在我的院子里能有一顆櫻桃樹!”她說。
“這個院子太小了!”她的丈夫馬上抱怨說。
猜一下這個銷售人員會把他們帶到什么地方去?
你猜到了——直接到后院去看這顆櫻桃樹!他甚至摘下一朵花,送給了這位女士。
“院子的門需要更換。”當他們坐在餐廳里時,這位丈夫說。
“是的,但是感受一下看看這顆櫻桃樹時的感覺吧!”銷售人員說。
“廚房的窗戶太小了!”女士說。
“是很小,但是當你洗碟子時你可以看到這顆櫻桃樹。”這家伙說。
“主臥的格局太亂。”當他們上樓時,這位丈夫抱怨說。
“哎喲!你在這里就可以聞得到那些花朵的芳香!”這位銷售人員一邊打開窗戶一邊說。
……
長話短說,最后,他以5萬美元的價格把這顆櫻桃樹賣給了這對夫婦,同時把這棟房子額外奉送給了他們。
房子成交、案例結束,我們要討論的問題開始了:這對夫婦喜歡這棟房子嗎?他們為什么會買下這棟房子?
每當我在課堂提出這樣的問題時,學友們往往會陷入一片激烈的爭論之中。
正方的觀點:客戶是喜歡這棟房子的。論據是:不然為什么會花5萬美元買下來呢?
反方的觀點:客戶不喜歡這棟房子。論據是:發現了那么多的缺陷怎么談得上喜歡呢?
至于為什么會買下這棟房子,正方認為他們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遇到了合適的產品,反方認為他們是被銷售人員和那顆櫻桃樹忽悠了。
結果往往是正反兩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這時候,不知道您的關注點在哪里?
請問,那顆鮮花盛放的櫻桃樹是不是房子的一部分?
這位房地產銷售人員讓我們看到產品推介時的那個“點”:

三點效應模式,在此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到每個目標商品都由焦點、賣點和售點組成。
焦點是產品的特點,如:XXX領先技術、XX項發明專利、暢銷XX個地區等等。
賣點是產品的利益,最常見的往往是很多企業慣用的、那讓人反胃的“選擇XX產品的X個理由”。
售點是打動客戶利益關鍵點,是價值點。如櫻桃樹。
那位高明的銷售人員正是從銷售一開始就從客戶的行為中,極為敏銳地發現了售點所在——那顆鮮花盛放的櫻桃樹,之后的產品推介就變得無比簡單了。反復強化一個點,直至客戶購買。
關注客戶的關注,才是產品推介的王道!
夢想往往照不進現實,照進現實的大多都是銷售人員的挫敗。
現實中的銷售人員是這樣的:面試通過、入職培訓、熟記產品、強力推銷、客戶拒絕……
見到客戶剎不住車,一股腦地倒出產品的焦點和賣點。既不知道觀察、也不會詢問、更不懂發掘售點。
這樣推銷產品的結果自然就是一次次的重復著挫敗,但,比挫敗更可怕的是不知道為何挫敗。
注意!領著顧客購買的手的往往不是焦點、賣點,而是售點
讓銷售人員說話易,讓銷售人員不說話難。真的難!
你見到的哪位售樓人員介紹起房子來不是各種各樣的天花亂墜?你見到過能把話說到你心里去的售樓人員嗎?不用回憶,顯然沒有。你見到過“推銷”櫻桃樹的售樓人員嗎?不用回憶,這就是優秀銷售人員總是少數的原因了。
賣東西怎么能不說話呢?納悶不?
不是不讓你說,是讓你看問清楚了、清楚了再說。
所以,做產品推介的第一步是學會忍。
一項從客戶的角度做的銷售人員問題的權威調查顯示:銷售人員最大的問題——49%的客戶反饋“說的太多”。

少就是多。德國出生的建筑師Mies Van der Rohe(米斯)的名言指的是建筑中簡潔高雅的風格,自大師提出如此突破性的觀點,便引發了全球建筑設計簡潔化的革命。
然而,這同樣也適用于銷售。如果用較少資源做更多事,你實際也得到更多。
簡潔才有力量,售點創造價值。
決定一個人思路的是他(她)的知識和視野。視野比知識要重要!因為,知識決定深度,而視野決定了廣度。
讓產品推介快速通關需要什么樣的視野?——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