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學知識改變了我
10年以前,我對佛學沒有認識,認為那不過是封建迷信,或者是消極避世的借口,或者是嘩眾取寵的手段。
后來我的母親得了癌癥,在治療的同時我也預備著最壞的結果,希望能用佛學的知識在信佛的母親臨終前能夠幫助解脫,于是開始鉆研佛學知識。就這樣媽媽的病好了又壞,壞了又好,好了又壞,我就把佛學的書拿起來、放下、拿起來、放下、拿起來。在媽媽臨終前的兩周內,我日夜相守在床前,我惡補著佛學的知識現學現用,給了媽媽最好的臨終關懷,媽媽走得豪無留戀和痛苦,在那段心碎的日子里,佛學真的征服了我,也給了我最好的安慰,我每天短暫的睡眠時間必須依靠佛經的念誦聲來伴隨。
我媽媽離開后的3個月內,我又相繼失去了兩位至親的親人,佛學成了我能夠繼續工作和生活的唯一支柱,研讀經典佛經成了我業務時間最大的愛好,我也逐漸從深深的悲傷中恢復,終于在一次禪修后的分享中面對師父哭了出來,徹底能夠面對失去。
我在這段特別的經歷中掌握的佛學知識改變了我,我不再脾氣暴躁和患得患失,對我后來的工作和生活幫助非常大。
二、佛學只是心理學
佛學經過2500多年的演變逐漸世俗化,如果暫時拋開佛學對生死的理解,佛學只是一個系統的心理學和哲學觀。拋開佛學對生死的理解是因為佛學生死輪回觀無法通過推理來解釋,而我暫時也無法驗證這個輪回觀,所以我主要將佛學作為一個心理學或哲學來研究,更多的閱讀原始的佛經,而不是后人的評論。
佛學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不同,不認為有一個超越人類的萬能的主宰在掌握人的命運,佛學認為因為世界時刻在發生的變化而沒有永恒的存在,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得到不斷失去的過程,因為不斷失去所以人生是痛苦的。佛學認為即心即佛,也就是說痛苦不是因為失去,而是因為人對失去的恐懼和對擁有的留戀,如果我們不留戀擁有,也就不會恐懼失去,也就不會有痛苦,沒有痛苦就是佛學追求的涅磐。
我們看到佛學作為一個所哲學提供的世界觀主要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改變人們思考問題的方法。對銷售職業而言,需要享受銷售這份工作,享受與不同的銷售溝通,享受在溝通過程中發現發現客戶的業務問題,享受在溝通中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銷售的角色利用自己的解決方案幫助客戶解決業務問題,就象是佛學中將自己或他人從有煩惱的此岸度到沒有煩惱的彼岸,在佛學中提供了六種從此岸到彼岸的方法,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可以作為銷售成長為優秀銷售的六種心態。

- 布施是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眾生,銷售的布施則是用自己所銷售的產品和服務(統稱為解決方案)去解決客戶的業務問題,這是一種使者精神,佛學人物中的觀世音菩薩是使者精神的典型代表。
- 持戒是遵守戒律,對出家人來說遵守所有嚴厲的戒律是一種修行,對銷售來說就是要遵守法律制度,這對世俗之人的銷售來說只是對一個社會人的基本要求。
- 忍辱則是要能夠承受,對銷售來說就是要有抗壓能力,要有高情商,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 精進是努力向上,對所有職業者都是一個同樣重要的要求。
- 禪定是要心無雜念,對銷售來說是不要有成見偏見,不要顧及面子和位子,接受與你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政治觀念的人的觀念,就是要有空杯心態。
- 智慧在佛學中是指導人斷除對擁有的貪念和對失去的恐懼的大智慧,是其他五度的基礎和歸宿,對銷售來說就是能從客戶的角度來看問題,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尋求切合客戶愿景的解決方案,是換位思考心態。
考慮到持戒和精進是所有職業的基本要求,我提煉出銷售需要具備的四種心態:布施所對應的使者心態、忍辱所對應的高情商、禪定所對應的空杯心態、喬石所對應的換位思考心態,其中高情商所代表的積極心態是銷售所有需要具備的心態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不可能具備空杯心態、使者心態和換位思考心態,正如同如果不能忍受貧窮何以修布施,不能忍受放下何以修禪定、不能忍受失去何來的般若智慧。
在《價值銷售》這本書中,我認為心態是情緒控制下的性格表現,通過對性格形成的分析和情商的詮釋闡述積極的心態對銷售的重要性,然后分別分析了空標心態、使者心態和換位思考心態的概念,給讀者提供修煉這三個心態的路徑和方法。
心態基于性格決定命運,可惜的是一個人在從事銷售工作前性格已經形成難以改變,只能通過情商適當調整控制,本書對于心態的描述可以幫助銷售管理者淘汰心態不好的團隊成員,銷售也可以對照這些心態的要求對自己的銷售職業生涯作評估和規劃。
可惜本書提供的心態修煉方法其實用處并不大,只有在人遭受大挫折并且碰巧遇到系統性的宗教和哲學熏陶的時候才有可能改變心態,就像本文開頭筆者的經歷一樣。不過作為銷售個人能力體系的一個部分,我還是很認真地在《價值銷售》中闡述了銷售所需要具備的空杯心態、使者心態、換位思考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