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
蒲田人翠渠先生周瑛任廣德知府的時候,有一個道士做法事,能使小孩自動地跳起舞來,周瑛摘了一片樹葉放在小孩懷中,告誡他說:“你盡管可以手舞足蹈,但假如這片樹葉掉在地下,我就用鞭子抽你。”這樣一來,無論道士怎樣千方百計地施展法術,這個小孩就是一動也不動,原來小孩的心思完全是以守住葉子不掉地為主了。由此可見,人心有了一個目標就會不受外界的干擾。周瑛在廣德的時候曾經寫了一部《祠山雜辨》,用來消除崇鬼尚巫的民俗,他的德政措施不勝枚舉。
[明]閔文振《仰山脞錄•周翠渠》
商業智慧點評
這是心理暗示,巫師所做的工作也是心理暗示。
這種心理暗示對于企業競爭而言用淺顯的角度來說就是:當下企業與企業之間產品的差距已經非常微弱,雙方的競爭在于誰率先改變共同目標客戶的“關注點”與“興奮點”,并且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是“為我著想”的。
戈登•拉姆齊(某著名廚師)的自傳中曾經寫到,他是怎樣確保每一個菜都絕對是完美的,那就是一直注意著最微小的細節。
蘋果的產品也是在為消費者著想,iPod,剛上市,并無特點,一些蘋果的反對者還紛紛指出,象這樣MP3播放器多的是,到處都有。無論哪一個都比它便宜很多。 但不久,蘋果公司就重新定義了音樂收聽規格,使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音樂播放器,隨之而來的是,一個非常直觀的用戶界面以及與之無縫銜接的iTunes。 除此之外,在軟件支撐的背后,還有外觀上的“關注點”,
引入了全新的“Click Wheel”概念,原來操控可以如此的簡單。這也就是如同蘋果IPHONE上市時,更多的是被他手指的操作所吸引,至于手機有多好,已經無人關心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讀解這樣一個“心理暗示”,曾經有一位塔羅牌“巫師”說,來找她算命的人,其實來的時候心理已經有了答案,只是希望由“巫師”來將這個答案說出來。
其實企業往往都是在與消費者博弈中贏得真正的消費者,而這個過程中采取的都是心理暗示,無論從廣告,還是從現場銷售人員,以及無形中的購買環境(我們稱之為氣場)都在一種心理暗示。根據專業的公司研究,80%的客戶在逛商店的時候其實有自己明確的購買目標,為什么最后沒有購買而只是“參觀”呢?這在于企業沒有說出消費者所希望聽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