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點的麗江古城,太陽西斜,青瓦木屋頂上陽光依然燦爛,小巷已沒有陽光,光線柔和,巷里游人如織,興致勃勃。我因為住在古城最高最好觀景的古云客棧,所以沿著古城曲折的小巷,跟隨觀光游客慢慢地向客棧爬行,不時有不同語言的游客與我們擦肩而過向下游走,街道兩側的商鋪依然熱鬧,不時有游客駐足觀光、留影、買紀念物品。
上行到黃山上段石階險要處,一邊是陡壁一邊是小崖,兩側都已沒有商鋪,幾個游離的商販坐在兩側擺小攤。這是三個上了年紀的老婦人,一個小吃攤,一個水果攤,一個地圖、明信片小攤,三個攤位呈三角形分布,夾道歡迎游客。按城里人的標準,這三個老婦人都應該是到了退休年齡的人,花白的頭發,黝黑的臉上嵌著兩只半紅的蘋果,被高原的風常年浸蝕皺褶的皮膚,雖然她們都沒有穿著納西族的民族服飾,但一看就知道她們都是地道的麗江土著人。
爬累了,放下大捆禮物坐在小崖護欄石條上歇歇氣,看著這三個老婦人做生意。這三個老婦人都不怎么會做生意,都是那種等客上門的傳統生意法,看是那種余熱型的非職業生意人,能賣多少賺多少無所謂,打發時間就好。在我旁邊是賣小吃燕窩酥的老婦人,邊織毛衣邊賣東西,一副善意的面孔透射出漫不經心,不時有游客問問這是什么,她放下手里的活,倒是有問必答,也很有耐心。有游客問問沒買,也有游客問后買點嘗嘗。聽她介紹我也略知一二,燕窩酥是麗江的特產,一元五一份,面粉做的,有蝦餃那么大,黃黃的,皺皺的,上面撒一些經過研磨過粉狀白糖,放在白紙上面送入口中,入口即化,真正的美味佳肴!不過,我是不敢去嘗試,不敢去體會美味如何刺激我的味蕾。我一直是將自己定義為商務人士,即使在沒有人認識我的大街小巷也不敢吃東西,多不雅呀!
坐了十多分鐘,看著三個老婦人做生意,上上落落的游客不少,賣明信片的和賣水果的還沒開過張。賣水果的其實只有一種水果----菠蘿,老婦人坐在對面靠墻角的地方,表情呆滯,紅色的塑料桶蓋上放了十來塊菠蘿,幾乎無人問她的水果。賣明信片的支了一個攤子,攤子上擺滿了明信片和地圖,老婦人坐在攤子后面,表情也很呆滯,來來往往的游客過攤子前大多數是用余光瞅瞅,也無人問她的明信片。倒是賣燕窩酥的婦人生意要好很多,大概有30%左右的成交率。我看到她邊織毛衣邊賣東西,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心里很不舒服。早年,南方人最看不慣北方人做生意的那種態度,一點服務意識也沒有:“要吃不吃!要買不買!”純粹的我行我素風格。
于是,我與賣燕窩酥的老婦人攀談,我告訴她做生意時最好不要織毛衣,最好吆喝叫賣。她說織毛衣沒關系的,不會影響她賣東西的。聽她這樣一說,我覺得應該開導一下她,最好現身說法。我怎么也算是
營銷
人,好為人師的我對她說:“要不我來幫你賣一會兒,你看看我行不行?”“好??!”她很爽快地答應,也許是因為我長得很面善的緣故吧。
我順理成章地坐到她的位子上,開始賣燕窩酥。這東西對我來說就是小兒科,我曾經帶
銷售
部的同事去商場促銷,面對上千人的大賣場,在場內場外都做過促銷,手里拿一把揚聲器,站在高處不停地喊話,手不停地揮舞,又要與下面的顧客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