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談判前收集信息就是一個知己知彼的過程,更是一個對談判起重要作用的環節。
眾所周知,美蘇兩國在二戰之后長期的爭霸戰爭中,采取的是一種既對抗又對話的外交態度,而談判則成為兩國最重要也最頻繁的一種斗爭方式。
1960年4月30日,美國飛行員鮑爾斯駕駛著一架U—2飛機進入前蘇聯領土上空,奉命進行情報偵察活動,飛機被蘇聯導彈擊中,而他本人也被蘇軍活捉。美方發現U—2飛機逾期末歸,而駕駛員又下落不明,于是經總統艾
森豪威爾下令,美國中央情報局起草,由國家航空與航大局發布聲明,宣稱一架U—2氣象偵察機的駕駛員在土耳其上空用無線電報告說, 機上氧氣出了麻煩,此后就失蹤了。
前蘇聯獲此聲明,馬上予以反擊。赫魯曉夫在最高蘇維埃會議上宣布 U—2 飛機已被蘇聯擊落,并強烈抨擊美國的侵略活動。但赫魯曉夫在會議上并未提到駕駛員鮑爾斯的下落,這使美國又存僥幸心理,緊接著在當天下午發布第二個聲明: “一架在土耳其拉達納的U—2氣象飛機,由民航駕駛員駕駛,下落不明。赫魯曉夫先生宣稱一架美國飛機在蘇聯被擊落,它可能就是那架飛機。”
當天晚上,在莫斯科埃塞俄比亞大使館舉行的酒會上,美國大使湯普森無意地從前蘇聯副外長雅可布·馬利克的口中探聽到飛行員被活捉的消息,當他匆匆趕回使館向美國發出緊急密電,時間已比白宮發言人的聲明晚了四分鐘。
僅僅遲了四分鐘,但這四分鐘已足以改寫了一頁歷史。在這場美蘇之間關于“侵略問題”的爭論中,赫魯曉夫巧妙地打出了“鮑爾斯”這張王牌,
對美國政府頻頻發出進攻,使得美國政府一步步陷入了僵局。
從這場由U—2飛機事件引起的外交危機中, 信息情報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推而廣之,談判的較量,也必然是信息的較量。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前蘇聯“克格勃”不惜花巨額資金,絞盡腦汁以獲取對方情報,目的就在于能夠在談判中有的放矢,針鋒相對。所以,在談判中,只有充分了解對手的各種情報,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成竹在胸,百戰而不殆。
信息情報在談判桌上就是我們的籌碼。對于談判人員而言,應該盡一切可能,準備好各種相關的情報資料。這和我們的推銷工作時一致的,要想在推銷中取得成功,我們就必須了解客戶各方面的信心,找到他們的興趣愛好,尋找他們感興趣的東西,還有影響他們購買決策的方方面面。這時候,客戶相關的信心就是我們能夠贏得客戶的重要籌碼。
當你作為一名管理者坐在談判桌上的時候,對手的報價、產品性能等一切資料對談判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越是大型的,涉及大利益的談判,取得信息情報的渠道越是稀少,這就需要我們盡一切可能獲得對手的信息。
收集信息是每一位談判專家在談判前都必須做的事情,即使是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信息也會對談判的進展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