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隨中國經濟的主旋律
從宏觀政策和發展軌跡看,中國經濟主旋律在變革 開放的三十多年間,有四次較為明顯的變化,而每次變化都標志著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經濟熱詞是“速度和效益兼顧”,廣東作為先行一步的開放區,不僅創造了令世界嘖舌的“深圳速度”,而且率先催生了中國煙草產業品牌百花齊放。
20世紀90年代的“九五”規劃期間,中國明確提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新主張。在這一背景下,2003年中國煙草產業進入變革 階段,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品牌小而多、雜而亂的無序競爭得以規范,并培育了一批大企業、大品牌。
2007年“十七大”提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經濟從外延式發展逐步向內涵式發展轉變。中國煙草產業則提出了“兩個跨越”的發展方針,即努力實現品牌從省內市場向全國市場跨越,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跨越,全國性大品牌的市場格局逐漸形成。
進入2010年,站在“十二五”的門檻上,“調結構、轉方式、上水平”成為中國新時期經濟工作的重點。中國煙草產業提出了“卷煙發展上水平”的發展新命題,以最終形成“532、461”品牌新格局、進一步拉近與國際巨頭的距離為目標,應對越來越近的國際競爭。
回顧中國經濟發展主旋律的四次轉變,每一次轉變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煙草產業的格局變化。“十一五”末期,中國煙草產業已經形成了一批有實力的大企業和著名品牌,產品結構、企業結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商稅利從1981年的97.6億元提升到2010年的6046億元,平均增速為200%。
變革 開放以來,廣東省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和領頭羊。由于地處沿海區域,廣東是中國最早進入國際化競爭的市場,調結構、轉方式、培育大企業、大品牌參與國際化競爭的任務比其他地區更為迫切。2008年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提出“騰籠換鳥”的思路,以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的速度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的效率。
在“騰籠換鳥”戰略的驅動下,廣東已經初步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極大地優化了資源配置,并培育了一批具有品牌經營意識和經營戰略的國際性品牌,如 房地產 行業的碧桂園品牌、家電行業的格力品牌、通信制造行業的華為品牌、煙草行業的雙喜品牌。廣東已成為中國經濟實現向國際跨越的區域新增長極。
雖然雙喜品牌立足于廣東這片沃土,在產業轉型升級和本土經濟的雙重推動下,2011年實現了銷量超過300萬箱的優異成績,但廣東中煙人考慮的是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問題。上海以及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的心臟地帶。上海經濟總量大、腹地廣闊、 制造業 基礎好。上海的城市功能比較全面,尤其是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的對接,在國際上有更多的“話語權”;上海與全球主要城市聯系密切、交通快捷,與中國腹地城市之間的 物流 成本較低;在制造業的“軟性化”方面,其研發環節和 營銷 環節都擁有強大的城市功能基礎。
2011年底,廣東、上海兩地醞釀提出廣東雙喜與上海紅雙喜合作項目,為“騰籠換鳥”賦予新的涵義,打開“騰籠換鳥”跨區域合作的新思路。
粵滬雙喜合作不單純是出于品牌發展的需求,也是出于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性升級的需要。對應中國經濟的主旋律,廣東、上海聯手奏響了中國品牌向國際市場跨越的宏偉交響曲。借助于兩大區域的優勢互補,雙喜品牌市場定位更清晰、風格特色更明顯、產品結構更合理、技術含量更高、文化內涵更豐富,為推動雙喜沖擊煙草品牌世界第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老樹著花花更艷
西方諺語說“政治是鄉土的”,經濟亦是如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市場培育一方品牌,區域市場從來就是中國煙草品牌茁壯成長的肥沃土壤。雙喜品牌立足于中國煙草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也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其快速崛起與此密切相關。
上世紀初,外資煙草公司的品牌如555、健牌、希爾頓、登喜路等產品運銷全球。與此同時,民族卷煙工業也開始了鵝行鴨步的童年史。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大量向中國輸入卷煙,同時又利用中國廉價的煙葉和勞動力就地加工制造,所以北洋煙草公司的興辦具有對外抵制之意。但由于“官督商辦”的體制弊端,北洋煙草公司很快衰落了。
中國民族卷煙工業的真正代表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是以粵商簡照南、簡玉階兄弟為主體,由南洋華僑集資創辦的當時最大的一家民族資本煙草企業,于1905年在香港注冊,1906年創辦雙喜品牌。當時,為表示與北洋煙草公司并駕對外,共挽國煙頹勢,取名為“廣東南洋煙草公司”,后于1909年更名為“廣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到1919年才更名為“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幾次改組之后的“南洋”公司不僅有自己的收煙廠、復烤廠、卷煙制造廠、印刷廠、制罐廠和造紙廠,而且 銷售 網點分布全國,完全具備了一個卷煙企業的完整規模。從1919年到1926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事業昌盛,獲國人“煙中魁首,國華民星,南洋出品,天下馳名”的贊譽,堪稱為“南洋”公司的黃金時代。
歷經百年發展,雙喜品牌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百年來,有一條珍貴的經驗值得記取:民族卷煙工業的發展離不開民眾的愛國之情和傳統文化的滋養。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負責人簡玉階曾自豪地說:“我營業日增進,多借‘國貨’二字為號召,故得社會人心之助力,致有今日。”
建國初期,由于歷史原因,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內地分為兩大基地:廣州卷煙廠、上海卷煙廠,雙喜品牌也相應分為廣東雙喜、上海紅雙喜。然而“快樂和富足”的喜文化一直被雙喜品牌兩大分支所繼承和發揚,并成為今天廣東雙喜和上海紅雙喜進行合作的核心紐帶。
雙喜這一有著悠久歷史和民族特色的百年品牌,終于在粵滬兩地廠商的品牌整合之后,老樹著花,梅開二度。以文化融合為核心驅動,中國煙草也開創了跨區域品牌合作的新形式。
只有規模化才能國際化
由于地處中國開放前沿,幾乎每一個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站都會選擇廣東市場。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必將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如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如何形成國際品牌,成為廣東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命題。
破解這一命題,仍然要在“騰籠換鳥”四個字中尋找答案。2008年,汪洋書記高瞻遠矚地提出“騰籠換鳥”之后,廣東省果斷實施“雙轉移”戰略,著力推進珠三角地區相關產業加快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轉移,推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實現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有機結合。“騰籠換鳥”戰略加快了珠三角地區的轉型升級,整體上促進了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截至2010年年底,廣東省建成34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協議入園項目2000個,總投資4500億元,實現產值1850億元。與此同時,廣東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得到快速發展,“十一五”末期,三大產業結構的比例為5.0:50.4:44.6,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47.2%,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56%。
那么,在煙草行業,騰“籠”換“鳥”就是騰低效、浪費之“籠”,換規模化、品牌化之“鳥”。
現代經濟本質上是規模經濟,現代企業的核心就是規模企業。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就是規模收益遞增。20世紀的經濟史,就是企業規模化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
規模收益的來源是合作優勢。只有合作才能產生大品牌,只有大品牌才能形成行業標準,才能引導消費,創造市場。大品牌的商譽損失對企業傷害更大,因此,企業更加重視維護商譽,顧客也更愿意信任大品牌,企業也就能獲得商譽溢價。因此可以說,中國經濟轉型只能依靠在資本作用下的產業結構調整來獲得規模經濟。而只有規模收益遞增才能提供充足的利潤,讓企業科學發展、公平發展、創新發展。
在“騰籠換鳥”和“雙轉移”的舉措下,廣東中煙正式提出了計劃用五年或更長一段時間,努力把雙喜打造成以一類煙、二類煙為主導、三類煙為基礎、產銷規模500萬箱、工業稅利500億元、商業銷售收入1000億元的全國性強勢品牌,并逐步發展成為國際性品牌。2010年,廣東雙喜對省內五葉神、紅玫王、好日子等品牌實施了定向整合,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了品牌運作效率,當年雙喜品牌的銷量突破了200萬箱。2011年銷量突破300萬箱的雙喜品牌,成為中國煙草“532、461”品牌格局中的又一個領導品牌。
有學者發表署名文章,著重指出:“中國已初步具備與國際煙草競爭的硬件基本條件,‘中式卷煙’與英式卷煙、美式卷煙分庭抗禮、一爭高下的局面已初見端倪。”那么,中國真正能夠參與未來這場嚴峻競爭的民族品牌只能是同一個雙喜,而要做大雙喜,使雙喜成長為國際品牌,粵滬合作勢在必然。
強強聯手,擴大規模,粵滬兩地同時換上了規模經濟這只大鳥。這又是一個騰籠換鳥的大手筆。兩大強勢品牌的合作意味著什么呢?廣東、上海合作之后雙喜品牌有望達到400萬箱的產銷規模,成為中國煙草第一大品牌,創下中國煙草品牌規模化發展的新高度。同時,廣東雙喜和上海紅雙喜整合之后,以此為起點,一個年銷量500萬箱的大品牌亦呼之欲出,將極大拉近與全球卷煙第一品牌萬寶路的距離,而萬寶路的年銷量為800萬箱。
詮釋“和諧”,助力“幸福”
變革 開放三十年,物質生活不斷豐富充盈,與此同時,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的內容形式也更豐富、水準要求更高,追求幸福、體面、尊嚴和高質量生活成為全社會的強烈呼聲和價值追求。
作為民族卷煙第一品牌,雙喜品牌自1906年創牌以來,就以“快樂和富足”的品牌內涵滿足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正如萬寶路代表美國建國200多年來追求自由的英雄文化,登喜路代表英倫優雅的紳士文化,七星代表日本的科技文化,雙喜則代表了中國人積極樂觀的喜文化,這些品牌文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品牌文化和社會主流價值觀形成了良性暢通的互動。
“十六大”報告提出,未來若干年在我國要大力發展中等收入階層。中國需要培育中國的“中產階級”。只有中產階層壯大了,社會穩定才有可靠基礎;只有中產階層壯大了,中國的內需市場才會真正啟動,也就有望建成一個消費性社會。再進一步講,中產階層還是未來中國民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那么,如何培育中產階層?必須依賴于規模企業,依賴于穩定產業鏈之下的中小企業主,依賴于自由職業者群體,以及一大批腦力勞動者的出現。當然,中產階層不單指中等收入群體,這個群體還必須能夠代表傳統文化和中國人主流的價值觀。
粵滬雙喜品牌合作正是發生在中國中產階層崛起的大背景下。雙喜面向中產階層的價值觀,面向中產階層的價格定位,順應社會結構變化,瞄準中產階層需求。雙喜品牌蘊涵喜慶、歡喜、快樂、富足、和諧、幸福、樂觀、向上的美好意義,正是中國正在形成的龐大中產階層的憧憬和追求。
雙喜品牌的做大,是對建設“幸福廣東”的一個絕妙配合。“幸福廣東”提出之后,人們對“幸福文化”充滿期待。汪洋書記說:“如果不解決好為什么發展、為誰發展的問題,就會帶來比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時更突出的問題,就很難做到發展的過程使人快樂、發展的結果使人幸福。尤其不能以犧牲人民的幸福為代價去發展,不能以發展為理由,讓影響人民幸福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長期存在。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歸結到一點,就是要回到為人民謀幸福這個中國共產黨的最高使命和一貫承諾,回到為人民謀幸福這個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和邏輯起點。”
雙喜品牌就是一個承載了濃重中華文化和中國氣派的幸福的代名詞。今日,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民族工業的崛起,需要中華傳統文化的支撐和提升,中國需要一批像雙喜一樣以中華文化為靈魂和創意的民族品牌。
喜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歷程中沉淀下來的文化精華之一,它貫穿了歷史朝代的更迭,貫穿了各個時代流行的潮起潮落,是時間沉淀出的精神價值,未來仍將煥發強大的活力并為雙喜品牌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喜文化沒有地域上的限制,從南到北,由西至東,乃至到全世界,喜文化都能引起每個中國人的心理與情感共鳴,并能因其極強的價值感染力得到世界其他群體的廣泛認同。
汪洋書記說:“要建立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幸福文化,以開放的眼光吸收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完善我們的幸福文化,尤其要注意用新的眼光來評判傳統幸福文化的精華與糟粕。”這與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要求高度一致。
2006年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2011年1月7日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在中共廣東省委十屆八次全會上提出建設“幸福廣東”。從胡錦濤總書記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到汪洋書記的“幸福廣東”、“幸福中國”,“雙喜”這個古老的民間俚語儼然成為呼應和諧與幸福號召的時代符號。
愿天下所有人“喜”上眉梢,“喜”事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