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經(jīng)理人網(wǎng)
次
推薦學習: 百戰(zhàn)歸來,再看房地產(chǎn) ;世界頂尖名校紐約大學地產(chǎn)學院、風馬牛地產(chǎn)學院重磅推出。
項目專注于中國地產(chǎn)全產(chǎn)業(yè)鏈模式創(chuàng)新和細分領(lǐng)域前沿實戰(zhàn),匯聚中美兩國最強師資,融入中國地產(chǎn)頂級圈層。
馮侖先生擔任班級導師,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過30位中美兩國最具代表性的地產(chǎn)經(jīng)營者、踐行者和經(jīng)濟學者聯(lián)袂授課。
《未來之路——中國地產(chǎn)經(jīng)營者國際課程》>>
吳曉波序 :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都還對姜文在《北京人在紐約》中的告白記憶深刻:“如果你愛他,送他去紐約,因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紐約,因為那里是地獄。”對于90年代初期剛剛打開窗戶的中國人而言,窗外的美國夢因這部電視劇而被點燃,姜文的告白和劉歡的吶喊,是那個時代很多人激蕩的心聲。但事實上,一直到今天,移民美國的夢想依然在很多人的心里發(fā)芽,據(jù)報道:2008年,中國大陸共有4萬人加入美國籍,2009年這一數(shù)字上升到6.5萬人,而移民到其他國家的人數(shù)還要多。于是,當海外移民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公共問題時,我們除了深層思考背后的原因,以及驚呼“多少精英正在移民海外”之外,我們還需要思考這群外飄的“中國人”對于中國意味著什么。美籍華人朱為眾先生的《成功絕非偶然》提供了一種答案。
中國分別在20世紀70年代末、90年代初曾有過兩次大的移民浪潮,但就如同《北京人在紐約》所表達的那樣,“東西文化的碰撞引起的不只是疼痛、無助與彷徨”,還有冰冷的現(xiàn)實和離別。姜文最終成了富翁,卻丟失了發(fā)妻,這種無奈讓很多國人心存戚戚,但這也只是美國夢的一個部分、一塊碎片、一段故事而已,在歷史的浪潮之下,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浪花,于是當我看到朱為眾先生談?wù)撍诿绹某晒?jīng)驗時,我絲毫不驚訝于華人的這種睿智,我相信那是另一朵激揚的浪花,但它卻能帶給人不同的啟迪。
朱為眾先生是在1984年赴美留學后加入美國國籍的,今天的他是全球最大的一家手工工藝和家居裝飾連鎖店的執(zhí)行副總裁,這樣的成績在全球化的今天并非傳奇。華人中有登上美國勞工部長位置的趙小蘭,有前微軟副總裁李開復,也有像花旗銀行全球副主席章晟曼這樣的精英。相較于這些人,朱為眾身上所擁有的是平民式的勵志氣質(zhì),更具有大眾性。如書中所載:一位叫肖梅克的博士在1980年到南京游玩時,遇到了一位中國小伙子,一個月后,這位博士竟然收到了小伙子的一封跨國信件,那封信花了小伙子2%的月工資,卻打開了他通往美國的大門,小伙子就是朱為眾。到美國留學后,朱為眾勤奮讀書、勤工儉學。一邊學習,一邊端盤子刷碗,結(jié)果到畢業(yè)時,他竟然還小有儲蓄——這樣的場景是多少中國人熟悉的故事,但朱為眾先生卻從這樣平常的故事里總結(jié)出了自己成功的因素,這也是書中最耀眼的閃亮點。
從海外移民的角度來評斷,朱為眾先生取得了成功,但我認為重要的并不僅僅是這種成功,而是海外移民成功者對于中國的意義。有一段關(guān)于海外移民的評論是這樣說的:“個人身份與對中國的認同問題已經(jīng)剝離開來,祖國不僅僅只是有著高度文化認同與依賴的整體概念,更是一座奶牛牧場,他們喜歡喝牛奶,并不意味著樂意和奶牛過一輩子,而是把牛奶擠出來,帶走,同時奶牛場也受益……”這種觀點一定會飽受爭議,但卻可能是某種事實,像朱為眾先生這樣在海外獲得了成功的人,又回流到中國傳經(jīng)布道,或者還有其他更多的人能回到中國,應該有著更積極的意義。
或許中國人永遠無法取得像猶太人那樣的成就——從這個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的群體中,誕生了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馬克思這樣的哲學家,也有薩繆爾森這樣的經(jīng)濟學家,或是安迪•格魯夫這樣的企業(yè)家,對于這樣的成績表,1978年才開始走向世界的中國人唯有望而興嘆。與這樣的成就相比,我們更應該理解的,是這種成就背后的包容與融合,那些功成名就的名人正是融合的產(chǎn)物,或許到哪一天,當更多華人能借著前人的腳步,邁上更高的領(lǐng)獎臺時,今天我們在這里討論的所謂的成功經(jīng)驗,會顯得多余和狹隘。
注:本站文章轉(zhuǎn)載自網(wǎng)絡(luò),用于交流學習,如有侵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立刻刪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隨機讀管理故事:《推銷你的夢想》
邁克是德國一家保時捷分店的銷售經(jīng)理,他頭腦靈活,善于出奇制勝,用一些新穎的方式招徠顧客,在業(yè)界素有“鬼才”之稱。可是最近半年來,由于周圍新開了幾家名車銷售店,競爭激烈,接連幾個月,邁克所在店的銷售額不斷下滑,邁克很傷腦筋。
一天早晨,他撥通幾個有購車意向的客戶的電話,預約了前去拜訪的時間。隨后,他叫上一個助手和一名攝影師,帶上了電腦和打印機等設(shè)備,開著新車向第一個目標客戶家駛?cè)ァ?br />
當車開到那個叫喬恩的客戶家門口時,邁克一行下了車。邁克并沒有急著去敲喬恩家的門,而是在喬恩家門前屋后轉(zhuǎn)了一圈,然后示意助手將新車開到一個適于做喬恩家的停車位的地方。隨后,邁克吩咐那個攝影師給房子和車子拍照,并告誡他:照片看上去一定要有新車與房屋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效果。
按照邁克的要求,攝影師忙活起來,他從各個角度對車和房子進行取景。不一會兒,攝影師拍好了一張照片,攝影師將照片傳到電腦上,通過連接在電腦上的打印機打印出了照片:只見在一棟有白色窗戶的赭色房屋前,靜靜泊著一輛嶄新的黑色保時捷,房屋前的幾棵樹落下的黃葉鋪滿了地面,一片樹葉剛好落在新車前面的擋風玻璃前,整個畫面看上去是那么協(xié)調(diào)、完美,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照片里這一家人的安適和富足。邁克拿起照片欣賞了一番,對攝影師翹起了大拇指。這時,房屋主人喬恩出來了,邁克上前跟喬恩簡短地寒暄幾句,送上那張照片,然后跟喬恩道了別,一行人開著車,向另一個客戶家駛?cè)ァ?br />
一天下來,邁克帶著助手開著新車重復做同樣的事情。他的這一舉動讓助手和所有的員工們都感到很奇怪,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兩個多月過去,邁克的店沒有對新車進行過一次撒網(wǎng)式宣傳,也沒有跟競爭對手進行過價格宣傳戰(zhàn),只是為154戶有購車意向的人家拍攝了照片。奇怪的是邁克此舉卻換來了極高的成功率,154戶人家中,有超過30%的住戶預約看車,最終的成交率也極高。那些決心購買邁克的車的人,幾乎都說過類似的話:“車很漂亮,也許是最適合我們家的一款車。”
看著銷售額一天天高起來,員工們都很驚訝。原來,這是邁克想出的一種聰明的促銷手段,他根據(jù)有購車意向的人的心理,用一張張車與房屋完美融合的照片,激起他們對擁有照片里那輛車的美好渴望和聯(lián)想。因為看著照片里新車與房屋完美搭配顯示出的那種和諧、豐足的意境,誰不會為之心動并說服自己買下那輛車呢?邁克意味深長地說:“我推銷的是車,更是在推銷購車人心中那個對美好生活的夢想啊。”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