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兩年前的一樁舊事,將聯想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5G通信的投票上,因為聯想投給了美國的高通而不是中國的華為,使得華為敗北而歸。”這一消息最近在網上廣泛流傳,而網友對聯想的議論也接踵而至。隨后,聯想和華為也先后對此消息進行辟謠。
為何舊事突然在此時炒作了起來?那么當初的事情真相究竟如何?聯想在當初的會議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三次投票
5G通信的投票發生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計劃)的會議之上。
為確認5G通信在eMBB(增強移動寬帶)場景下的使用方案,3GPP共開了三次會,分別是在2016年8月(第86次)、2016年10月(第86次b)和2016年11月(第87次)。
在這三次會議上,多方展開了討論和投票,具體為對控制信道的使用方案、數據信道的長碼編碼方案和短碼編碼方案進行投票。
在2016年8月的第86次會議上,各方只是提出自己的提案,并沒有進行投票。在多方的唇槍舌劍之下,一共有三種編碼被提出,分別是LDPC、Polar、Turbo。
其中,LDPC由高通主導、Polar由華為主導、Turbo由LG主導。
從技術層面來看,LDPC和Polar各有優劣勢。相較而言,Turbo落后于前兩者較多,因此被邊緣化。
從專利層面來看,LDPC的推出時間較長,技術也相對成熟,歐美公司掌握的專利也較多;在Polar技術上,華為掌握了較為核心的專利。
在2016年10月的第86次b會議上,各方對數據信道的長碼使用方案進行投票。一共有4種方案進入最終抉擇,分別是:全部采用LDPC、全部采用Polar、采用Turbo+LDPC、采用LDPC+Polar。
在此次投票中,僅有華為自己支持全部采用Polar,多數的中國廠商選擇支持采用LDPC+Polar,而聯想及旗下的摩托羅拉移動選擇了支持全部采用LDPC。
在長碼上性能占優的LDPC“不出意外”地獲勝了,被選定為5G eMBB場景的數據信道的長碼使用方案。
在2016年11月的第87次會議上,各方分別對控制信道的使用方案、數據信道的短碼編碼方案進行投票。
這兩次投票,聯想及摩托羅拉移動均選擇了支持Polar編碼,但結果卻并不同。
在拿下數據信道的長碼份額后,LDPC又拿到了數據信道的短碼份額;在控制信道的使用方案上,華為主導的Polar最終戰勝高通主導的LDPC。
聯想華為同辟謠
那么,在這三次投票中,聯想起到了什么作用?
據悉,3GPP中各廠商的投票權是以權重劃分,而不是一個廠商一票,這一論點在數據信道的短碼編碼方案的投票結果中獲得了證實。
會議記錄顯示,支持Polar編碼的共有59家,包括華為、海思、宏碁、ADI、貝爾移動、博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聯想、Marvell、聯發科、摩托羅拉移動、努比亞、OPPO、東芝、vivo、小米、中興等。
而支持LDPC編碼的共有33家,包括三星、阿爾卡特朗訊、上海貝爾、愛立信、英特爾、三菱電子、摩托羅拉解決方案、NEC、諾基亞、KDDI、高通、夏普、SK電信、NTT Docomo、T-Mobile、Verizon等。
可以看到,這一輪投票中,支持Polar編碼的廠商數量明顯多于LDPC編碼。但是,由于Polar編碼的支持者所占的投票權重不夠高,因此最終結果還是由LDPC拿到了數據信道的全部份額。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在技術層面,5G數據信道追求的是傳輸速率,主要都是大型封包,恰為LDPC的性能優勢所在。而對于5G控制信道來說,本身傳輸的數據量小,比起速度更注重可靠性,Polar確實在這方面較為擅長。
換言之,數據信道的長碼編碼使用LDPC,一方面是技術優勢,另一方是大勢所趨,聯想起到的作用僅是“跟票”而已。
而在戰況焦灼的數據信道的短碼使用方案投票中,聯想及摩托羅拉移動是投了Polar,但因為所占的權重不高,所以未能影響投票的結果。
雖然聯想此舉并未影響最終結果,卻成為此輪質疑的由頭。
為追求事情真相,《國際金融報》記者聯系了華為和聯想,雙方分別給出了如下回應。
聯想表示,在3GPP舉辦的有關5G標準的表決會議上,聯想針對5G的Polar方案投票(該方案由中國移動、華為等中國企業主導),包括聯想旗下的摩托羅拉移動,所投的都是贊成票。我們譴責任何造謠行為,也吁請大家切勿相信謠言、對于惡意造謠者,我們保留相關法律權利,依法追究到底。一直以來,聯想都非常支持中國5G技術的發展,未來也會為推動5G技術和相關產品的研發而繼續努力。
而華為則表示,2016年11月3GPP會議上,華為及其他55家公司(包括聯想和摩托羅拉移動)基于廣泛的性能評估和分析比較,聯合提出Polar碼作為控制信道的編碼機制并獲利通過,聯想及其旗下摩托羅拉移動針對該方案的投票都是贊成票。至此,5G信道編碼技術方案完全確定,其中Polar作為控制信道的編碼方案,LDPC碼作為數據信道的編碼方案。
聯想的掉隊
除了被質疑“背叛”華為,聯想集團近日還再次被踢出恒生指數成份股,可謂是陷入在水深火熱之中。
2000年,聯想集團首次入選恒生指數,2006年因不達標被剔除,2013年3月第二次入選。近日傳出消息稱,從6月4日開始,聯想集團將被從“恒生指數50只成份股”中剔除,由石藥集團(22.95,?0.95,4.32%)取而代之。如今又一個五年過去,聯想集團為何再次被恒生指數拋棄?
根據恒生指數成份股名單及編制方法,入選恒生指數成份股的股票必須屬于占香港聯交所所有上市普通股份總市值90%的排榜股票之列、在成交量上必須屬于占聯交所上市所有普通股份成交額90%的排榜股票之列,且必須在聯交所上市滿24個月。滿足以上條件的個股進入初選,然后再以公司市值及成交額排名、市場代表性等指標最終選定。
截至5月15日收盤,聯想集團的總市值僅為464億港元,在50只成份股中位于最后一名。事實上,聯想集團的股價自2015年5月達到歷史最高價后,就開始持續不斷地下跌。
根據聯想集團最新的2017年第三財季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7.19億美元,同比增加3.04%;凈利潤為-2.22億美元,同比下降151.85%。
公告顯示,第三財季,聯想集團在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的收入同比上升8%至92.5億美元,占比約72%。然而該業務稅前利潤同比下降3%至4.16億美元,稅前利潤率同比下跌0.5個百分點至4.5%。
移動業務的收入同比下降5%至20.76億美元,占比約16%,稅前利潤為-0.92億美元。
在前三財季,聯想集團在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的收入略有上升,而移動業務收入和數據中心業務收入均有所下降。
然而,市場調研機構IDC和Gartner 2017年的PC報告顯示,惠普2017年的計算機出貨量超過了聯想,重新奪回了全球最大PC生產商的稱號,這也是聯想自2013年后第一次跌至第二位。
此外,根據調研機構GFK發布的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調研報告,聯想去年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前10名中墊底,出貨量僅為179萬部,同比下降接近60%,市場占有率僅為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