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風光無限的白酒行業被塑化劑閃了一下腰。
自11月19日酒鬼酒被爆受檢產品中含有三種塑化劑,含量超標2.6倍。受此事影響,酒鬼酒2012年11月19日起停牌。由此引發了股市震蕩,一向堅挺的白酒板塊接連四連跌,到12月4日開盤的白酒板塊方止跌反彈。彈跌之間,15個交易日之后,白酒市值已蒸發855億。
禍不單行,12月9日晚,筆者正在撰寫本文之時,一份來自香港檢測機構有關于白酒產品塑化劑超標1.4倍檢測報告的出爐,這次的對象是白酒第一股“茅臺”。雖然事件之后茅臺集團做出迅速應對措施,先后發出6點質疑,質疑其檢測產品為假酒,但是首次事件影響,12月10日,茅臺全天停牌。在截稿之日,12月11日,茅臺送檢報告利好消息使得茅臺股價一路領漲,普漲4%。
無論是酒鬼塑化劑還是茅臺塑化劑,對于如今風頭正勁的白酒行業來說,都是一劑恰當其時的“清醒劑”。我們當然可以揣測這是二級市場通過做“空”白酒行業趁機抄底的陰謀論,在資本輾轉騰挪之間,我們仿佛能夠嗅到資本逐利的血雨腥風。疾風知勁草,大型企業對于行業的健康在此顯得越發重要。
事情遠比我們想想中的復雜,塑化劑風波之后,立馬恢復風平浪靜歌舞升平的太平年代。對于筆者這樣在白酒行業從業10年以上的人來說,白酒行業如今已有累卵之危。
白酒行業的累卵之危
在塑化劑報道之前,唱空白酒行業的聲音此起彼伏,作為白酒行業的從業人員,正確地看待此次事件對于行業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哪些產業投資者、企業家、白酒經銷商、 銷售 人員來說,這個行業的是否值得守望未來顯得愈發重要。
行業庫存危機、質量安全、產能過剩、價格泡沫是白酒行業面臨的幾大問題之一。
首先是庫存危機問題,伴隨塑化劑事件的是茅臺另一個利空消息,據報茅臺庫存高達2萬噸,消息甫一出世茅臺股價順應大跌,后雖被證實為虛假信息,但是其行業高庫存已然成為行業共識。去年郎酒在沖擊百億目標之時,為了年底沖量,經銷商壓貨嚴重,年初的渠道庫存甚至高達銷量的40%。
第二是質量安全問題,每一次的白酒行業調整均伴隨著一次質量安全事件,例如98年山西毒酒事件,導致行業長達5年的下滑。可謂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塑化劑事件暴露出整個行業在質量安全 管控 、標準制定和新聞發布等協同鏈條的脆弱。
第三是產能過剩問題,經過黃金十年的白酒行業,積累下的產能能夠讓整個行業消化30年。在茅臺鎮調研期間,茅臺鎮的當地酒商也跟筆者透露,“如今已經是茅臺鎮第三次發酒瘋,現在自己囤的酒能夠自己賣3年。”
第四是價格泡沫問題,這個問題在過去來看是行業機會,但是時過境遷,三公消費政策的打壓下,茅臺奢侈化進程受阻,從高峰價格2300元/瓶降至如今的1300元/瓶,其他一二線品牌的高端產品價格紛紛失守,與此同時,價格區間又存在板結現象。
一二線名酒牢牢占據500以上價格空間,省內強勢品牌占據300-800價格空間,而剩下的全國低端品牌與區域格局品牌在100元以下夾縫價位中生存,一方面機會有限,另一方面泡沫危機,教白酒企業如何是好?傾世累卵如何形成?
法國管理學家亨利•法約爾說“任何事物都具相關性并呈現隱約而不容反駁的因果聯系”,這誠如白酒行業塑化劑事件僅僅是一個導火索,它將白酒行業多年來被表面繁榮掩蓋下的累卵之危一一引爆,如今仿佛已經進入多米諾骨牌的連鎖反應。
筆者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放到白酒行業飛速增長的大背景之下,我們就能很快洞悉本質。
2011年白酒整體產量超1000萬噸,增速30%;銷售收入達3700萬,增速37%,從2004年開始的白酒行業高速增長,復合增長率高達25%,在行業高毛利、高增長的背景下,白酒企業大干快上,迅速擴張生產規模意圖迅速占領市場。于是渠道成為解決產能的第一選擇。導致在既定渠道毛利的情況下,渠道經銷商將承載相比以往更大的庫存壓力,經銷商必須擴張,但是消費市場的承載能力能否跟得上白酒行業的產能擴張?結果顯然是不能。但是白酒消費市場里有一小部分原來隱藏的“潛在需求”被釋放,這種需求就是政商務高端白酒的增長空間。這一空間被部分廠家抓住,被冠之為“消費升級”,于是在消費升級這一美麗傳說下,廠家不斷受到“利好”消息的刺激。2010年后整個行業進入瘋狂。
我們看“白酒大勢”的演化路線:潛在需求——消費升級——銷量提升——產能擴張——產能過剩——庫存積壓——資金困難——消費萎縮——泡沫破裂。
這種循環在初始階段屬于滿足消費需求,但是當循環已經完全滿足潛在需求的時候,行業進入到瘋狂沖頂階段。去年筆者服務的一家企業就銀行貸款8千萬擴建廠房,原因自然是看好“白酒大勢”。
悲觀or樂觀?
由于職業關系,筆者與證券、投資領域的伙伴關系密切,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白酒行業的前景如何,是 資本市場 最為關注的問題。總體而言,中國的白酒行業依然擁有美好的前景。這要追述到整個產業的高度去看。
平均計算的話,2012年大陸年人均消費白酒將達到約300元/人,而相對與大陸文化同源同宗的臺灣,年人均白酒消費量僅僅100元人民幣/人,而臺灣人均收入卻是大陸人均收入的3倍!為何同樣的飲酒文化,臺灣與大陸相差如此懸殊?其背后的產業邏輯是怎么樣的呢?
對于白酒行業的解讀我們三看,一看政治體制,白酒是一種交際載體,某種程度上中國白酒與西方洋酒最大不同之處就是白酒是“群享型”,而洋酒是“私享型”。筆者認為在中國政商二元經濟結構下,“以權利為核心、以市場經濟為輔助的資源分配方式”導致了白酒消費天然是一種政商用酒。因此體制不變,經濟發展方式不變白酒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就不會改變;二看人口紅利,由于白酒消費人群主要集中于30-50之間的男性群體,這一消費人群的人口占比將對白酒行業的持續增長有決定性的影響,例如日本清酒在
上市
80年代的持續增長后來迅速沒落正是受此影響;三看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升級等因素對白酒消費的拉動作用并不十分明顯,對白酒行業拉動最為直接的因素是固定資產投資,由于海外環境的惡化,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動力越來越依賴投資拉動這一單一力量,征服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廣義貨幣M2的儲存量將直接影響白酒行業能否堅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