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多事之秋。
我以為,任何一個對中國商業社會稍有關注的人,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印象:危機,此起彼伏,而且,一波比一波來得猛烈。
這或許和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或者說Web2.0,是有關系的。企業的PR部門面臨一個苦澀的現實:光和媒體打交道還不夠,有太多的信息,是從自己根本無法管控的UGC(用戶產生內容)領域出現的,比如說BBS,比如說Blog。
商業組織的危機處理大部分不及格。一方面,和長久以來“媒體是可以控制”的觀念有關,一方面,淡漠于危機的發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換句話說,企業聘請了一個有經驗的公關公司處理危機,但它卻在危機出現之前,毫無意識。
最近一起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充分反映了“議題管理”(issuemanagement)缺失而導致的滑天下之大稽。一家技術公司(姑且稱為甲),派出一支小分隊,成立一家小公司,以另外一家技術公司(姑且稱為乙)出品的一款極為流行的互聯網即時通信工具為基礎做了一個“外掛”。當媒體根據BBS上產生的流言(請注意,消息源真的來自UGC領域)詢問這家公司:嘿,那款“外掛”是你們做的嗎?甲公司副總裁(也是這家公司的新聞發言人)信誓旦旦地表示:我們從來沒干過那個。然而,第二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甲公司公開發表聲明,承認這款“外掛”是自己所為。
輿論,不大嘩,才怪!
甲公司派出一支小分隊“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大搞這款秘密武器,從商業角度說,也沒什么。但要命的是,它似乎從來不曾正視過現實:乙公司發飆怎么辦?事實上,在此事發生之前幾個星期,乙公司就發現了一些端倪:對離開公司的十余名員工進行勞動仲裁,要求他們遵守競業條款,否則就要支付巨額賠償。而這十余名員工,恰恰大多都是奔甲公司而去的!
著名的墨菲定律說:“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么小,它總會發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應對可能會出現的危機,絕對不應該是“它不會發生”這種僥幸心理,而是老老實實地做一個“議題管理”,準備一些“危機預案”,至少,不會犯口徑不一致這種小兒科式的錯誤。
議題管理是危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議題管理做得好的公司,很多時候可以把危機扼殺在搖籃里。它可以幫助組織在非常短的時間里做出最優反應,道理很簡單,所有的可能都在事先預演過。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到了危機爆發的時候,危機管理(crisismanagement)就已經過時了,因為危機出現后,已經很難管理了。管理通常指的是一個封閉的圈子,比如組織內部的上下級管理。但現今社會,由于話語權不斷蔓延,導致就輿論而言,是一個開放的社會。而管理,通常意義上,對于一個開放的疆域,并無太大的作用。因為,你絕對不可能要求每一個人:嘿,閉上你的嘴!
現在比較時髦的說法是危機傳播(crisis communication,翻譯成中文真的不怎么樣,但卻是一貫的譯法)。這個新名詞的核心在于“溝通”,也就是要求組織能夠和公眾做“平等雙向的溝通”來應對危機。溝通的目的不在于管控,而在于輿論的引導。
但問題就在于“公眾”。危機一旦爆發,會有各色人等關注這個事件,從看客到核心利益群體,一般被稱為“利益相關人”(stakeholder)。包括局外民眾、潛在消費者、消費者、員工、合作伙伴、投資人、政府等一系列利益相關人,他們所需要溝通的東西不盡相同,程度也各有差異。與每一種利益相關人使用相同的手法進行深度溝通,那是絕對不經濟的做法。
在這里,我想還是要務實些:全面實施溝通策略(通常這是教科書鼓吹的做法)是不切實際的。圈內的公開秘密是,組織可以利用自己的廣告投放籌碼完成一些公關上的要求。從商業角度而言,這種做法非常實惠。但是,重要的事情在這里:封殺負面報道之余,又有何內容上的建樹呢?
有一家做襯衫起家的所謂“輕公司”,在狂飆突進了將近一年后,前一段時間爆出資金鏈斷裂的傳言。對此,這家公司的公關動作是:在媒體上充分表現其總裁是如何與眾不同和堅持己見。性格上張揚沒什么,但在此時傳遞這樣的信息是有問題的,而且是在一些面向普通大眾的媒體上,這些媒體的讀者并非專業人群。賣襯衫和性格張揚有什么關系?更何況,你又不是賣什么設計獨特的襯衫,恰恰相反,賣的是制式襯衫。做這樣的公關動作,不曉得對危機處理有何益處。
在舉國震動的牛奶風波里,那家來自內蒙古的企業在危機稍過之后的動作是:一封創始人的萬言書,呼吁拯救民族品牌。但就我個人看來,這位創始人應該以個人身份承擔責任,而不是大呼拯救民族品牌,如果他真的認為,這個品牌比他的生命還重要的話。因為,在這場危機中,利益相關人,也就是普羅大眾,希望看到的是負責,而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