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查爾斯•狄更斯這句對19世紀英國的評價也同樣適用于當下中國社會的諸多切面。對于品牌企業來說,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是因為企業在當下可以自由馳騁商場,技高一籌者順理成章地成為行業翹楚,盡情享用市場經濟的物質成果;說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是因為高速發達的社會信息網絡可以無限放大企業身上的任何一個小瑕疵,頃刻之間讓品牌大廈轟然倒塌。
香港中文大學特約研究員著名品牌專家蘭曉華在《網絡 營銷 戰》一書中指出在社會化媒體時代,對于品牌企業來說,要時刻提醒自己,福兮禍之所依,危險就像是成功的影子,片刻不離左右。跑在“高速”上的中小企業企業,任何一個路上冒出來的小石子都可能成為絆倒品牌的“奪命橋”。
這年來,曾出不窮的危機事件就已覆蓋了諸多行業,電子電器到食品加工,再到汽車制造、日用化工等等行業都有大企業、知名品牌是躺著“中槍”。作為中小行業,也有很多知名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有人說,2008年是中國企業危機的強力引爆年,危機持久引爆,企業危機事件不但絲毫沒有減弱,反而愈演愈烈。企業主面對每日 都在上演的“危機門”,企業和品牌不可能不擔心——下一個會不會是我?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換言之,該來的總歸要來,作為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危機來臨之前,做好充分的預防,發現生產、管理、執行等各項工作中的紕漏,然后去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才不會成為下一個被危機擊中的“倒霉蛋”。
眼下是社會化全媒體時代,媒體的擴散力更加劇了企業危機的速度和規模。蘭曉華在《 營銷管理 》中指出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處理好所遭遇的危機,就非常有可能如被推到的“多米諾骨牌”一樣,災難在與該企業相關的各個領域迅速出現連鎖反應,垮得一發不可收拾,對企業形象和品牌信譽等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甚至危及生存。在各種媒體的圍追堵截中,企業是弱勢的一方,企業千萬別想與媒體打官司,正如當年三株那樣牛的企業,在常德事件與媒體會戰,結果是贏了官司,三株企業卻倒閉了。對中小企業,相比較那些“財大氣粗”、“歷史悠久”的企業,中小企業渡過關口更是難上加難,僥幸心理是沒有用的,另外,“鴕鳥政策”、推卸責任以及隱瞞事實也是不可取的。
沒有人喜歡危機,但危機的到來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西方諺語說得好——危機就如死亡與稅收,是企業、組織、政府甚至個人都無法避免的事情。
從2008年的“三鹿三聚氰胺危機事件”開始,到2009年的“強生含毒門”,再到2010年的“豐田召回門”、“霸王洗發水致癌事件”,今年的“雙匯瘦肉精”、“達芬奇造假”、“味千拉面骨湯勾兌”,可以清晰地看到危機事件發生的頻率不斷加快,涉及到的企業數量和層次也不斷上升,行業領導品牌、跨國企業都紛紛陷入危機的泥沼。
危機事件一旦發生,對于其中的“涉案主角”品牌企業來說, 北京 大學客座講師著名危機品牌公關專家蘭曉華說企業所受到的沖擊可謂是“全方位、立體化”的,不僅有企業信譽、品牌美譽上的損失,更有物質利益上的“大失血”,甚至會讓企業面臨破產關門的危險,正如2008年轟動一時的“三聚氰胺奶粉”,其事件的主角三鹿集團,品牌隕落,公司破產,企業負責人身陷囹圄,一個辛辛苦苦經營起來的企業就這樣支離破碎地退出了歷史舞臺,蘭曉華指出,中小企業必須要保持時刻的憂患意識,未雨綢繆,防范未未然。
據了解,危機公關是指應對危機的有關機制,危機公關具體是指企業為避免或者減輕危機所帶來的嚴重損害和威脅,從而有組織、有計劃地學習、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應對策略,包括危機的規避、控制、解決以及危機解決后的復興等不斷學習和適應的動態過程,蘭曉華在《營銷管理》書中指出危機公關具有下列特點:
1.意外性:
危機爆發的具體時間、實際規模、具體態勢和影響深度,是始料未及的。
2.聚焦性:
進入信息時代后,危機的信息傳播比危機本身發展要快得多。媒體對危機來說,就象大火借了東風一樣。
3.破壞性:
由于危機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特點,不論什么性質和規模的危機,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給企業造成破壞,造成混亂和恐慌,而且由于決策的時間以及信息有限,往往會導致決策失誤,從而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
4.緊迫性:
對企業來說,危機一旦爆發,其破壞性的能量就會被迅速釋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勢,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危機會急劇惡化,使企業遭受更大損失。它涉及人際關系、公共傳播、傳播管理、組織行為、
市場營銷
等諸多領域,并擁有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因此,企業危機公關顧問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包括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
心理學
、管理學等理論原理,又包括RACE工作法、
項目管理
、流程管理、MI評估方法等技術方法,還包括媒介關系、公關調查等專業技能,一個成功的公關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耐性和警覺,表述能力要強并善于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