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麥郎方便面被爆出酸價超標事件后,國內的方便面市場近日再起風波。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發布一項調查結果稱,國內眾多知名食品品牌的紙杯和紙桶被發現熒光性物質含量超標,而熒光性物質被認為具有致癌性。就在生產廠家對“熒光門”事件作出快速反應的同時,業內人士對“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的資質也提出質疑。中飲協則公開發表聲明稱,“經國家檢驗機構檢驗合格的產品,可以放心安全食用。”
最近,方便面桶熒光物超標致癌的消息讓市場炸開了鍋,涉事企業紛紛宣稱產品包裝物符合國家標準,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中國飲料也均發表聲明力撐行業。中國經濟網刊發多篇報道或評論,認為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的資質、身份和動機存疑,或涉嫌不當謀利。
近日,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發布了一份“食品包裝產品質量情況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多款知名品牌所用的雙層紙制品外層紙的熒光性物質含量超標。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同時表示,國家標準對紙質餐飲具有明確的規定,不得使用再生紙,對熒光物質也有嚴格的規定。
這份報告披露后,在整個食品行業內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涉事企業紛紛在官網上發布澄清聲明,多家企業表示,企業生產產品所使用紙桶符合國標GB11680《食品包裝用原紙衛生標準》,并均經國家權威機構檢測合格。與此同時,企業方面解釋稱,桶裝方便面產品包裝系采用雙層中空方式處理,內層采用食品級原生紙材,外層部分由于僅作為產品隔熱包裝及印刷標示,使用材質均與國家規定及國際慣例相符。
“熒光門”事件發生后,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第一時間在官方網站上發表聲明稱,國內方便面桶和奶茶杯等均嚴格執行國家標準,使用了原漿紙。但內層和外層功能不同,適用于不同的安全標準,并強調“經國家檢驗機構檢驗合格的產品,可以放心安全食用。食品安全警示信息請以國家認可的組織或部門發布為準。”與此同時,也有業內人士透露,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在民政部并沒有備案,只是香港注冊的一個社團,也沒有相應的食品安全信息發布資質。
經過十多天的調查取證,8月20日,統一發布國家包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出具的多份報告,報告顯示統一老壇酸菜桶外包裝符合GB11680《食品包裝用原紙衛生標準》。統一企業新聞發言人楊壽正表示,統一所有產品嚴格按照國家法律規定,經多道檢驗合格后方可出廠。“受該事件影響,統一旗下方便面銷售短期內受到一定沖擊,不過在作出相關說明后業績預計可以回升。”
另具未上榜的不具名企業表示,該報告里所謂的包裝“不安全”因素并沒有依據,有些條文甚至偷換概念、張冠李戴,在沒確鑿證據之前便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此類消息,這對面桶用量非常大的方便面企業來說是一個致命傷害,“這種做法非常不嚴謹。”
另據媒體報道,日前,幾大食品企業聯合起來,集體向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提交緊急報告,懇請“國家相關部門深入調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以免事態進一步惡化、給中國食品工業帶來嚴重損害。”
事實上,8月16日晚間,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在其博客、微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官網等多處發布“《新聞大求真》一次性雙層紙質包裝外層熒光物會滲透內層污染食物”節目,最后結論顯示,一次性紙杯、方便面桶、奶茶杯等雙層紙質包裝外層確實存在熒光物,但熒光物不會在開水沖泡時滲透內層污染食品。
發現,“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為香港注冊的社團,沒有在國家民政部備案,不具備發布食品安全信息資質。此外,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與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的關系含糊不清,二者的辦公地點 一致。業內人士認為這其中或涉嫌違法經營。事實上,8月16日晚間,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在其博客、微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官網等多處發布“《新聞大求真》一次性雙層紙質包裝外層熒光物會滲透內層污染食物”節目,最后結論顯示,一次性紙杯、方便面桶、奶茶杯等雙層紙質包裝外層確實存在熒光物,但熒光物不會在開水沖泡時滲透內層污染食品。
該節目為湖南衛視邀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針對此事做的實驗。實驗員將一次性紙杯、方便面桶、奶茶杯等注入開水浸泡了12個小時后對水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浸泡了12個小時的水里不含熒光物質。該實驗的結論是,“只要不是吃掉外包裝,熒光物是沒有危害的。”
不過,隨后董金獅發布微博否定該節目,稱“欄目說熒光劑不會遷移的結論有誤”、“外碗的外側含熒光也會手摸嘴添,廢紙和油墨中的20多種有害物質你不怕就吃吧,吃一口少一口!”遺憾的是,董金獅多條相關微博均關閉評論功能,故記者未能查到網友說法。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官網www.tanxiaofang.com)接受采訪時稱,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會認識到產品質量對一個企業的重要性,但是,把產品質量作為企業的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來抓的人卻并不是很多,很多企業家受暫時、短期的利益所驅使,以次充好,不能保證產品長期使用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而這樣的企業一般只會興盛幾年,便會逐漸走向衰敗,甚至滅亡。
目前中國的所有的管理者都面臨著同樣的“質量問題”——無論你是政府官員或公務員、醫院院長或科室主任、大學校長或院系主任,還是科研機構的負責人、電臺電視臺的負責人、會計師律師事務所的負責人,甚至公園和博物館的負責人,作為管理者,你都必須要去思考如何提升我們的工作質量、組織管理質量以及個人和家庭生活質量的問題。無論你是否了解質量,是否愿意理解質量,它都時時刻刻影響著你的言行和思維,尤其是你的重大決策!
質量是品牌的生命之根。譚老師之前的講座多次講過,品牌的質量不是來自權威部門評出來的“金牌”,“銀牌”,也不是所謂的“”——這類全球品牌。而是顧客用他們的“貨幣選票”和他們的信任塑造出來的,優良的品牌質量是品牌贏得顧客忠誠取之不盡的源泉。品牌質量包括品牌本身的質量和體現的質量,是二者的綜合體現,品牌本身的質量是由品牌質量所代表的,而品牌體現的質量則是由顧客消費品牌產品所獲得的感受或體驗來表示。
我國自建國初期就提出了“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口號。第七次世界質量大會的主題是:“質量第一、永遠第一”。社會發展到今天,質量成了熱點,成了追求,成了衡量和鑒定一切的總標準。鄧小平同志說:“工業生產,包括出口產品,中心是要抓產品質量,把質量擺在第一位”。黨的第十三大報告中指出:當前影響經濟效益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不少企業產品質量低劣,必須認識到一個國家產品質量的好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質;一個企業產品質量的好壞,同樣反映了這個企業全體職工的素質,也決定了這個企業的生存。
世界先進國家的質量管理范例也多次證明,質量就是競爭力。早在1983年的美國白宮生產力會議上,就開宗明義地確定了質量的概念——“對一個組織的質量衡量方面的管理與其他任何方面的管理并沒有什么不同,它包括戰略的形成、目標的制定、行動的完善、計劃的不斷執行以及運用控制系統對信息反饋進行監控并采取的相應行動。”美國政府明確提出,如果質量僅僅被簡單地看作是一種控制系統,那么,它將永遠得不到實質上的改進。由此,美國政府大力推行質量管理和政府質量管理,使經濟很快就從遭受日本發起的“質量戰”打擊的低落狀態下得到解放并快速發展。美國現代質量管理協會主席哈林頓這樣描寫過:現在世界上進行著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不是一場使用槍炮的流血戰爭,而是一場商業戰,這場戰爭的主要武器就是質量。誰的質量好,誰就能贏得這場戰爭。可見,質量成了當代追求和競爭的焦點。譚老師概括起來就是:市場競爭實質上就是質量競爭。“市場”實際上也是我們自己設計規劃出來的。
古語講“民以食為天”,意思就是說讓老百姓吃飽飯是“天大的事”。現在,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能吃飽飯,但是吃到的食物是不是無毒、無害就沒法保證了。自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發生后,食品安全問題就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到2010年4月,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國際食品安全論壇”上甚至把食品安全問題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可惜的是,問題并沒有因此得到根本解決。在中國人日常的飲食中,恐怕沒有幾個人敢打保票說自己吃的東西無毒、無害。弄到最后,大家甚至學會了與現實“妥協”:反正吃什么都不敢保證安全,那就干脆認命吧,吃到了綠色食品算運氣好,吃到了有毒食品就認倒霉。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食品安全大有問題的今天,我們要想給航天員提供合格的食品,就不得不付出比以往多得多的力氣。所以宇航員的食品特供基地才管理得分外嚴格,為的就是要在普遍惡化的大環境下保住一小塊“凈土”。航天員特供奶,這個可以理解也可以有。食品安全頻頻曝光,更是催生了“特供”食品的花樣在增加。
能夠享受“特供”食品的,要么有權,要么有特殊職業需求,可畢竟這只能是少數,大多數享受不到“特供”的人群該怎么辦?我們多渴望一份“特供”,可惜這并不現實,哪天食品沒有了“特供”,或許我們的舌尖更安全了,我們的腸胃更干凈了,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可這些該問誰呢?
食品安全危機所引發的已經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而是全民自我安全意識問題。要想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就必須摒棄“特供”思想,腳踏實地的為食品安全作出努力。與其忙于特供食堂的建設,忙于特供食品基地的栽培,不如,花大力氣狠抓食品安全建設。從完善監管體系再到食品安全體系的健全,再到食品檢測標準的法律化制度化,更要注重食品安全監督的常態化。我相信,通過相關機構的嚴格篩選、檢測,航天員的食品安全是能保證的。可是,我們必須說,僅僅保證航天員的食品安全是不夠的,普通百姓對食品安全也有要求,他們也希望吃到無毒無害、綠色安全的食品。
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層出不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監管不到位、問責不到位。什么時候,食品生產企業像為宇航員生產食品一樣嚴格遵守規定,中國人吃到放心食品的夢想也就實現了;什么時候,監管部門能像刷選、檢測宇航員食品質量一樣監管普通百姓的食品安全,中國人“飲苦食毒”的日子也就差不多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