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翻開蒙牛的“道歉史”,可謂源遠流長!猶記得當年在三鹿問題奶粉事件曝光之后,蒙牛集團營銷總裁趙遠花潸然淚下的公開致歉可謂記憶猶新。然而,這道歉有用嗎?沒有!相反,蒙牛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觸這門那門的,每一次都在挑戰消費者的容忍底線。
然而,可悲的是,當我們放眼看來,在N多門當中,那些涉事的企業,有時候連個道歉都如此之難,特別是那些“外來的和尚”,基本就是一副高高在上,不把消費者當一回事的樣子。而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土生土長的蒙牛自然會比“外來的和尚”更會念經了。他們更深諳“道歉”門藝術的門道。
當然,在這“道歉”的背后,隱藏著什么?大概蒙牛心知肚明。所以,當近日蒙牛再度爆發“致癌門”的時候,公眾會忍不住整理了一下蒙牛這段時間的經典“公關”案例來:
2009年2月,由于無法明確“蒙牛”特侖蘇牛奶中添加的OMP物質的安全性,國家質檢總局要求蒙牛暫時停止向特侖蘇牛奶中添加OMP。2009年3月2日,衛生部認定蒙牛產品中的OMP屬違法添加劑;2011年4月22日,陜西榆林市出現251名學生因飲用由蒙牛集團統一配送的學生奶后出現發燒、肚痛、腹瀉等癥狀。蒙牛解釋,此風波與產品質量無關,流行病學上叫臆癥;2011年9月,蒙牛更是連曝3起問題奶事件,每一次蒙牛都表示,產品沒有質量問題……
蒙牛在這些事件當中,或否認產品流入市場、或否認產品質量問題、或辯稱孩子癔癥、或找主管部門要求記者刪微博……公眾不免對此表示感慨:這是多么神奇的“公關”!在證據不足的時候,開口直接“否認”;如果證據確鑿,就來個“道歉”,甚至是連夜“道歉”。如此看來,在這門那門的洗禮之后,蒙牛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公關”經驗。
只是,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用腳投票的時候,這樣的“公關”還能HOLD多久?身骨子里“道德的血液”越來越少的企業,還能走多遠?【牛津管理評論-oxford.icx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