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峻挑戰面前,一些企業心灰意冷,把自己的老本業,看成是夕陽產業,想跑到陌生的戰場上去亂碰運氣,或把出路放在互聯網經濟、智能硬件、3D打印、機器人等金光閃閃的概念上。
實體經濟真的被打敗了嗎?
中國企業如何進一步崛起?
中國制造憑什么拼贏全球競爭?
剛剛,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給出了一個擲地有聲的答案:“依靠品質!”
“中國企業想贏得國際競爭,沒有別的捷徑可走,最根本的就是兩個字:品質!有品質的品牌、有品質的產品和有品質的員工!”
“離開了品質,再說其他的,就是空談、空想!”
8月25日,當潘剛在2016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發布會上,斬釘截鐵地拋出這番擲地有聲又簡潔明快的話時,全場鴉雀無聲,過了一段時間后,又忽然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一語中的,石破天驚!
二
真理是最樸素的,但是,越是樸素平實的真理,往往越難被人認識!
其實,從一定意義上說,世界上哪有什么夕陽產業,只有夕陽的企業、沒落的品牌、低質量的產品。世界上也哪有啥朝陽產業,只有奮發向上的企業、打動人心的產品和高素質的員工!
蘋果離開了喬布斯,就差點破產告終,當喬布斯回來了,蘋果又開始一飛沖天!
日本航空公司曾經一度申請破產保護。然而,當稻盛和夫2010年出山擔任日航董事長,短短一年,日航從破產邊緣重新崛起,實現了三個第一:利潤世界第一,準點率世界第一,服務水平世界第一。
為什么喬布斯和稻盛和夫能夠將企業帶上輝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對自己手中產品品質那種近乎宗教式的偏執!
喬布斯就是一個具有品質精神的企業家,他的商業哲學的重中之重,就是:對于品質不能妥協!他說過:只有產品的藝術感和質量一直保持下去,才能睡得安心。
創建了兩家世界500強公司的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曾說:“企業家要像匠人那樣,手拿放大鏡仔細觀察產品,用耳朵靜聽產品的‘哭泣聲’。”
比起喬布斯和稻盛和夫,那些總在抱怨自己站在下風口的中國企業家,又有幾個人能夠沉下心,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愛護產品的質量,愿意日復一日地細細琢磨一個產品,直到能夠聽得到手中產品那種細微的呼吸、歡笑和“哭泣聲"呢?
比如,做電飯煲的,你能不能讓煮出來的米飯顆顆晶瑩如玉不粘鍋?
做吹風機的,你能不能讓風悄無聲息地吹出,把頭發吹得干爽柔滑,讓人舒服得閉上眼睛?
做菜刀的,你能不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松省力,如庖丁解牛般以無厚入有間?
做保溫杯的,你能不能讓杯子既有美感像一個藝術品,又很實用,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后忍不住撫摸杯緣?
做馬桶蓋的,你能不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凈似玉,如沐春風?
做鍋的,你能不能讓一鍋用不壞、用上一百年,乃至在一個顧客身上只能做一次生意?
做面食的,你能不能會根據氣候、溫度的因素,結合面粉的實情搟面,做出獨此一家的面食?
如果你做到了這點,再來說什么夕陽產業也不遲!豈不見,多少中國人跑到日本爆買那些日本生產的馬桶蓋、水龍頭、吹風機、電飯鍋、菜刀、沖鋒衣。。。歸根結底,是我們很多企業的產品質量還不過關,或還沒有形成讓人信賴和以之為榮的品牌!
彷徨的企業家們,振作起來,先把這些跑到國外買買買的消費者們,留在國內消費吧!
三
潘剛對品質的推崇,不是空穴來風拍腦袋冒出來的想法,而是自己執掌伊利十年來的心得結晶!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伊利贏,就贏在了品質!
其實,這幾年,中國乳業市場,已經過了需求最強烈的時候,一定意義上說,中國乳業的最好風口,已經過去了。即便擁有先天口碑信賴度的國際著名乳企,也不斷發出了增速放緩、利潤攤薄等警報。
伊利能逆勢而上,十年間企業年收入從100億做到了600億元,其成功的秘訣,就是拜這八個字所賜:
品質第一,質在必得!
一切為了高品質,一切為了優質乳,一切為了消費者!然而,“品質”這兩個字看起來簡單,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就非常考驗伊利方方面面的實力了。
伊利是怎么做到的?
同樣是在2016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發布會上,潘剛講了三個故事,形象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潘剛講的第一個故事,關于品牌。
品牌作為品質優異的核心體現,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它是一種識別標志、一種精神象征、一種價值理念。前些年,曾有人說中國跨國公司與世界級跨國公司的主要差距之一在塑造全球品牌上。
中國企業要塑造全球品牌,必須找到能與全球的人“一起玩”的辦法。伊利的品牌主張是六個字,“滋養生命活力”,體現伊利不僅是健康食品的提供者,更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者。這個品牌的塑造,怎么和全球的人一起玩起來,讓品牌蘊含的理念深入人心?
伊利瞄準了里約奧運會這個全球的嘉年華!
剛剛結束的里約奧運會期間,伊利發起了“和千萬人活力開動”的品牌活動,和中國奧委會聯合邀請各國友人,在里約的“中國之家”體驗中國民間傳統體育運動。這個過程中,伊利不僅向全世界的消費者傳遞了中國傳統文化,更讓伊利的奧運品質和品牌主張深入人心,獲得了全世界消費者的好評。
潘剛的第一個故事就說明,中國企業要從自身特點出發,找到全球消費者、全人類共同的情感與價值,才能成為“有品質的品牌”。
潘剛講的第二個故事,是一個十年磨一劍搞母乳研究的故事。
伊利從2003年起開展母乳研究,從全國采集樣本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母乳研究數據庫。基于十年來這個數據庫積累的信息,伊利研究開發了金領冠系列嬰幼兒配方奶粉,目前中國每六個寶寶就有一個在喝伊利奶粉。
十年磨一劍,只問耕耘,專注一事,不計成本,直到最終開花結果。
啥叫“工匠精神”?這就叫工匠精神!
很多人認為工匠精神意味著機械重復的工作模式,其實工匠精神有著更深遠的意思。它代表著一個企業的氣質,耐心、專注、堅持、嚴謹、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等一系列優異的品質。
有了工匠精神,才能做到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才能生產有品質的產品。
潘剛講的第三個故事,則是一個“跪沙床”的牧場員工故事。
羊毛出在羊身上,好奶產在牛身上。優質的牛奶來源于舒適的奶牛,讓奶牛休息好了,過舒服了,產出的牛奶,才可能是好奶,產品中的蛋白質、鈣等主要營養成分,原奶菌落總數、體細胞數等關鍵指標,才可能比肩全球一流標準。
怎么讓奶牛過得舒服,成了伊利牧場員工念茲在茲的心事。
故事就是從這里緣起的。
伊利牧場有個小伙子叫趙國梁,他通過跪沙床的方式去替奶牛感受舒適度。因為奶牛睡的是沙床,而沙床含水率一旦超過30%,就容易結塊、變硬,會讓奶牛感到不舒適。為了讓奶牛舒服,趙國梁用自己的身體給奶牛“試床”。
千百次地跪......
“先做伊利人,后做伊利事,欲出好產品,先塑好人品”,這話,在伊利確非空穴來風!
正是因為有了像趙國梁這樣“用膝蓋試沙床”的好品質的伊利員工,才能生產出好品質的伊利產品,才能支撐起好品質的伊利品牌,才能成就終結西方壟斷奶業歷史的中國“品質企業”。
四
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
在浮躁的大氛圍下,很多中國企業過于急功近利,不夠沉靜專注;過于投機取巧,不夠腳踏實地;搞出過多粗制濫造,而別具匠心、讓人不忍釋手的優品精品則不多見。而缺乏專注、缺乏耐心、缺乏品質追求,恰恰是很多中國企業后續乏力,遭遇困境的根源所在!
時代正在變化,但對產品品質的需求不僅不會變化,而且將更為強烈!中國中產階級人數破億,說明中國已經漸漸進入了富裕社會。中國正在跑步進入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論第五級,在這樣的社會,大家吃飽喝足后,需要的更多是豐富多樣、各具特色、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在中國,一大群愿意為高品質、新體驗埋單的人正在蜂擁而出。
當前的中國,不是沒有需求,是我們的需求,越來越瞄準了高品質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在國內得不到對應的供給。
中國所謂的產能過剩,是結構性的過剩。過剩的低品質的產品,我們不需要;而我們需要的高品質的產品,國內卻往往生產不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消費品進口,乃至一年多達1.5萬億元的居民境外消費,也就不足為怪。
因此,建設品質企業,打通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徹底實現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這已成大勢所趨。如果說以前靠勞動力優勢,我們勉強還能混過去,隨著時代變化,如果我們仍不培育“品質精神”,那不僅成不了“制造強國”,連“制造大國”甚至都會被開除!
只有當中國企業在國際國內都成了“品質企業”的代名詞,“made in China”才能獲得新的“殺手锏”。
第一,品質!
第二,品質!
第三,還是品質!
莫愁前路無知己!中國企業,請向視品質為生命的那些德國和日本企業學習,向華為和任正非學習,向伊利和潘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