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增長后的本土企業,如何從供應鏈的角度找到解決方案,應對成本高企、重資產和高庫存等諸多問題。本土企業的挑戰,概括起來就三句話:前端雜、后端重、中間亂。而其解決方案中,一個重要組成就是供應鏈管理。
后端重,說的是重資產運作。同樣在增長戰略的驅動下,企業建了一個又一個的廠房、倉庫、配送中心,買了一臺又一臺的設備,開了一個又一個的門店。固定投資的增長速度超過營收和利潤的增速,資產的邊際產出遞減,資產回報率越來越低。例如2014年,中國500強的資產利潤率為1.36%,四分之一左右的公司甚至不如商業銀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營業利潤率不到美國500強的一半。重資產運作有國家政策因素,比如國資委推動央企做大“做強”,那么這些央企就大規模地并購、豎向集成。從根本上看,重資產的實質是沒有能力從市場有效獲取資源,即供應鏈整合和管理能力薄弱,所以就選擇自己投資,走重資產的路。 前端雜,是說產品和需求的復雜度。在增長戰略的驅動下,企業的產品線越來越長,產品型號越來越多,零部件設計越來越獨特,導致批量越來越小,規模效益喪失。復雜的產品需要復雜的組織和流程來支持。產品、組織和流程的復雜度一起,成為高成本的驅動器,表現為規模越大,成本就越高、速度就越慢。這是典型的大企業病。說是大企業,其實小企業也是同樣。企業資金充裕,決定做什么容易,決定不做什么難。就這樣,高復雜度侵入到公司的角角落落,成了成本做不低、速度做不快的根源。
中間亂,主要是指企業疏于計劃,沒法有效平衡需求和供應,對接營銷和供應鏈。一方面,計劃的先天不足只能由執行來彌補,執行的成本很高;另一方面,計劃的不足最后往往形成庫存,庫存成本高昂。有句話說,表面上賺了,但都賺到庫存里了----庫存吞噬了企業的利潤。庫存周轉慢、呆滯庫存多,體現了資產利用率低,投資回報率低。影響庫存的因素非常多,但計劃薄弱是最主要的一個。庫存來自計劃上的先天不足,以及執行上的拖泥帶水。計劃是個主要因素,如果要給庫存找個主要責任方的話。
總結起來,本土企業,特別是生產制造企業,前端雜(復雜度)、后端重(重資產)、中間亂(計劃薄弱)導致的低投資回報率,是很多企業共同面對的問題。那相應的解決方案呢,也得從這三個方面來著手----這就是我的第二本書的核心內容。
第一是前端防雜,即控制復雜度,通過降低產品、組織和流程的復雜度,把復雜度驅動的成本降下來。供應鏈對接產品設計與供應商的工藝設計,在推動產品設計與工藝設計的交互優化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后端減重,即通過外包走輕資產之路,讓專業的公司做專業的事,在規模效益的基礎上提高資產利用率。而外包成功的前提是加強供應商和供應鏈的管理能力。這也是北美企業這二三十年來的經驗。 第三是中間治亂,即改善計劃體系,有效平衡需求和供應,降低庫存,減少浪費。計劃是供應鏈的引擎。計劃做到位了,執行起來效率就更高,庫存的周轉也是。總體來說,本土企業強于執行而弱于計劃,計劃是我們的短板。
這三項舉措都是結構性地降低成本,遠遠超越談判降價、精益生產等常用的降本措施。為支持這三項舉措,采購和供應鏈必須上升到戰略地位,從圍繞訂單、料號的小優化,上升到圍繞產品、供應商的大優化,成為與營銷、設計并列的三大戰略職能之一,在設計一個好產品(研發)、賣出一個好價錢(營銷)的基礎上,確保產品以適當的成本和速度生產出來(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