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德國聯邦貿易投資署的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貝諾·彭澤(BennoBunse)的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的。但一聽說采訪是關于“一帶一路”的,他立刻欣然答應了。年逾花甲的彭澤,談起中國問題津津有味,高度評價了中德兩國間的貿易和投資合作。他同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在高鐵生產等領域的迅速發展,已對西門子公司等德國企業形成了挑戰,這種競爭態勢已向其他行業蔓延。
第一財經:你是什么時候聽說“一帶一路”的?你如何評價這個計劃?
彭澤:我是在一年半前,在一次關于歐洲基礎設施建設的論壇上第一次聽到關于這個“一帶一路”或者“新絲綢之路”概念的。之后,我了解到這個計劃是為重新連接中國和歐洲,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在古絲綢之路沿線經濟帶進行投資建設而設立的。我認為,這個計劃同時也給中德的貿易和投資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德國政府對中歐之間的內陸聯系非常歡迎。
第一財經:作為幾個少數與“一帶一路”相關的發達國家,德國會從中獲得怎樣的機遇?對德國的貿易和投資又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彭澤:中德之間的貿易非常成功。過去10年,以每年11%的增長速度發展。中德雙邊貿易量在2014年增長至1540億歐元。我們預期2015年將會繼續上升到1750億歐元。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則是德國全球第三大、在亞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目前中國是德國第四大出口國,10年前,中國排在第11。
而中國是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外資投資地。德國公司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過程中獲利巨大,很多公司在中國建立了分支機構。現在有超過5000家德國公司在中國注冊。根據德國央行的數據,2013年,德國對中國的投資額已經增長至480億歐元。在“一帶一路”計劃和鼓勵企業走出國門的政策倡導之下,僅2013年,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額存量超過12億歐元。
第一財經:隨著企業“走出去”戰略在中國的推廣和實施,有很多中企在全球,特別是在中亞、中東、中東歐等國家和地區開始投資基礎設施,包括高鐵等德國企業一直占絕對優勢的領域。你覺得這對德國企業構成競爭和挑戰嗎?
彭澤:在德國有一個說法,叫做“競爭刺激商業發展”。事實上,德國是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出口國之一。2014年的出口規模達到1.13萬億歐元。傳統上來說,德國公司一向在國際市場上極其活躍而且極具競爭力,而且,很多德國公司是市場領頭羊,這也是德國公司保持競爭力的有利一面。
當然,這些年來我們確實看到了中國比如在高鐵生產方面的迅速發展,這對德國確實形成了挑戰,特別是對西門子這樣的公司,另外我們也看到了這種競爭態勢在其他行業的存在,比如機械設備制造,15年前中國企業只是向德國企業購買機械設備的,現在它們已經成為重要的制造者。現在它們是德國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對手。
第一財經:“一帶一路”能給德國中小企業提供什么機遇嗎?特別是在德國公司已經占有一定市場份額的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比如俄羅斯、土耳其、波蘭或者伊朗?
彭澤:首先,德國中小型企業可以在貿易運輸基礎設施方面有所優化。隨著中歐國際貨運班列的開通,比如重慶到杜伊斯堡的渝新歐鐵路貨運,給德國貿易公司提供了新的運輸方式。一些對溫度變化比較敏感,又對運輸時間比較有要求的產品,就可以通過鐵路運輸將產品送到客戶手中。其次,德國中小型企業可以成為承接基礎設施項目的中國公司的有價值的合伙人、承包商或者供應商。比如,目前德國公司就向在俄羅斯的中國汽車制造企業提供相關產品。
第一財經:從你的角度來看,德國的哪些產業最值得或者最需要中國投資?
彭澤:德國是中國投資者非常心儀的投資地。2014年,中國以190個投資項目,超過美國(168個)、日本(130個),一躍成為德國最大的海外投資來源國。根據我署2014年發布的報告,最吸引中國公司的產業包括電子產品、半導體、機械設備制造、建筑等。最重要的商業活動包括經營、市場營銷以及商業服務等。可以說,中國投資基本集中在能夠同時加強中德兩國公司和產業發展的領域。事實上,我們歡迎所有中國企業到德國進行投資和開拓歐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