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正處于一個歷史上最繁華的年代,而現代化企業是這繁華的根基。
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就是一部建立現代化企業的艱辛歷程。自晚清洋務運動以來,富國強兵便是這個民族的奮斗主題。而富國和強兵得以實現的基礎,便是那些通過資本組織起來的現代化企業。從輪船招商局,到中國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依賴國家和集體的力量,通過權力之手來打造這些經濟主體。他們也的確,部分實現了民族崛起的主題。但在邊界無度的市場中,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的歷程,是在尋找另一種打造現代化企業方法的過程。我們通過改革開放釋放了個人和資本的力量,通過踐行依法治國營造出公平的市場環境,以此打造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這個成就不可抹殺。
然而,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旗號,中國正處于一個極速變化的時代,機遇與挑戰共存,指數增長的邏輯會越發凸顯,為國民福祉計,擁有更多,更強的現代化企業,也是這個時代的主題。需要注意的是,現代化企業也正處于從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的過程,舊的理論和方法體系逐漸崩塌,新的體系也還未建立,這正是時代賦予的機會。
中國制造2025的第一目標首要是未來10年左右成為中等制造強國,其實就是進入準強國的行列,其目標就是從人均制造業增加值(MVA)上超越美、德、日等十來個超強國家之外的其它制造業國家。必須提升制造業為核心的企業能力,必須實現制造業的升級。
中國制造能力從1.0走到4.0時代,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歷史:它們是改革開放前的軍工、重工業初始化的1.0時代;上世紀80-90年代的輕工業初始化的2.0時代;2000年以來的初級制造業向中級制造業升級,同時伴隨著信息化過程的3.0時代;以及近幾年開啟的中級制造業向中高級制造業升級,直至國務院日前發布《中國制造2025》,吹響了中國版“工業4.0”的號角。
可以說,制造業升級是中國經濟未來轉型成功與否最重要的一個組成模塊,甚至是決定性模塊。因此,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中國經濟未來的挑戰、機會的機樞所在。
中國制造2025本質是制造能力4.0
讓我們回歸到一個簡單的視角——數字的對比,來俯看中國制造4.0所處的方位。
全球各國制造業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74萬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的23.2%,是美國的1.35倍、日本的約3倍,高居全球第一。但是以人均制造業增加值(MVA)來看,這很高嗎?換成人均的話,一切就不一樣了。2013年,中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MVA)僅為1977.9美元,排名全球51位。
作為一個資源貧國,中國唯有發展制造業,用制造業的紅利彌補資源的赤字,才能取得經濟的持續發展。排在中國前面的51個制造業超級強國、中等強國,加上中東“油霸”為代表的若干資源富國,同時也是人均GDP排名在中國前面的約90個國家。
舉幾個典型的例子,來看其中的工業強國,也是所謂發達國家。其中,2013年德國人均MVA為9008.4美元,代表了頂級的制造業強國;韓國人均MVA為7518.9美元,代表了次一級的制造強國。其它包括日本、美國、瑞士、奧地利、比利時、瑞典、荷蘭、丹麥、芬蘭等在內的發達國家的人均MVA無一例外都超過5000美元,處于制造業的第一梯隊。對此,很多人會有偏見,比如:眾所周知的資源強國挪威的人均MVA超過7000美元;資源大國加拿大的人均MVA也超過5000美元,被認為制造業不斷弱化的意大利人均MVA也達到5000美元。有些曾經的強國被弱化了,比如法國、西班牙、英國人均MVA只有約3500-4000美元,但是,按人均來說仍顯著高于中國。
在這批強國后面,還有一批“新興市場”國家的人均MVA高于中國,很多還會給人大跌眼鏡之感,比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等國的人均MVA都處于2000-4000美元區間,甚至沙特、馬來西亞,乃至包括阿根廷都處于這個區間。而中國的MVA和土耳其、墨西哥、泰國、俄羅斯大體相當,都在1500-2000美元這個區間。
從GDP的算法上,如果以生產法計算,唯有工業、農業,特別是制造業產生的價值,才是財富的主要來源。足夠高的人均工農業總產值是支持足夠高人均GDP的基礎,變為支出法算法下的消費、投資和出口。對于資源貧國來說,采礦業、農業顯然是中國的赤字,唯有制造業才是財富生產的核心動力。中國的人均GDP略微落后于土耳其、墨西哥、馬來西亞,大約是韓國的四分之一,大約是日本的五分之一,這些差距和制造業的差距幾乎一致。
所以,要提升GDP必須提升制造業為核心的企業能力,必須實現制造業的升級,下一波超越的目標首先是墨西哥、土耳其、馬來西亞,如果能翻一番將會挑戰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甚至人均MVA上挑戰法國、英國等準制造業強國——中國制造2025的第一目標位就是未來10年左右成為中等制造強國,其實就是進入準強國的行列,其目標就是從人均MVA上超越美、德、日等十來個超強國家之外的其它制造業國家。
企業的使命:四個維度上的超越
如果想實現這個目標,到底要從哪些角度去超越呢?由于真正超過中國的制造業強國僅有這么多,我們分析起來就變得容易得多了——因為“強”主要體現在人均MVA上。中國產業的升級,核心就是做強。
第一類,是傳統產業替代,主要是部分中等技術含量產品的進口替代。怎么理解這一點呢?比如乙烯、PX等化工產品,中國還大量依賴進口,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并不算太高,但是,中國本土由于資源因素、環保因素還會有比較多的進口;與此類似的還有一些不那么核心的汽車零部件產業,農機產業等,其實已經不需要太多技術創新,而是通過產業政策、通過產業集聚、資本密集、市場拉動等方式就能發展起來。一個典型的例子,像京東方這樣的公司,過去技術差距比較大、資本消耗也比較大,但是現在中低端市場主要是在做出口替代了。這部分市場,其實主要搶占的是中國臺灣、韓國等的市場。如果中國能很好地完成這一步,甚至不需要多少技術創新,單純是產業替代就能夠趕超墨西哥、土耳其、波蘭等國家,它們的產業也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主要是背靠美、歐進行代工的地緣優勢。
第二類,與傳統產業的置換相對應,是前沿技術,甚至“潮公司”。這一類的產業,比如工業機器人、3D打印、無人機等都是新涌現的產業,中國起步并不算晚,這些產業的技術含量雖然不低,但是也不像CPU、操作系統那么難以突圍。只要快速跟進,都會成為中國工業的增量。一個典型的例子是BAT為代表的互聯網產業,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巨大勢力,在全球市值前十的互聯網公司中,包括京東在內,中國占據了4家。一個更加典型的例子是大疆創新,其在無人機方面已經是全球第一,這都是增量市場。
第三類,換一個視角去看,我們可以去看全球最大的公司。以《財富》全球500強為例,2014年中國位居全球500強的企業已有100家。但排除鋼鐵、采礦等行業,只計算中高端制造業的話,中國的占比仍然比較可憐。除了華為、聯想,只剩下軍工、航天和汽車等個別“國字頭”企業了,而且總體數量很少。而在全球而言,機械領域的卡特彼勒、小松們,電氣領域的GE、西門子們,汽車領域的豐田、大眾們,電子領域的日立、三星、蘋果們,制造領域的輝瑞、羅氏們,消費品里的寶潔、雀巢、歐萊雅們,以及軟件互聯網領域的微軟、谷歌們……在主要的制造業和信息產業大類里,中國企業鮮有身影。未來,中國的對標公司——華為、中興們,三一、中聯們,長城、吉利們,中車、中航們都還需要再上一層樓;而中國在制藥、軟件、品牌消費品等領域,甚至還沒有找到趕超歐美的種子選手。如果中國有20個華為的時候,當然就會是一流的制造業強國。
第四類,是所謂的“隱形冠軍”企業。德國、日本、以色列等國以擁有非常多的隱形冠軍而著稱,這些企業規模未必很大,但是都是細分領域的王者,且多是家族企業。對于這一點,我們其實可以參照《福布斯》2000強。雖然《福布斯》2000強都是針對上市公司,也不能涵蓋所有的隱形冠軍,但是,卻折射出不少的中型企業,其中不少是年營收5億-50億美元的隱形冠軍。比如,2014年入榜的日本企業達到225家,仍然超過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公司的總和,體現出強大的基礎競爭力。筆者估計全球這種優秀的中小企業可能在5000家以上,對于這部分企業,除了自然趕超之外,收購、投資也是一種好的方式。
總的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如果以制造業升級為視角,我們才更利于實現制造業拉動、其他行業跟進的產業升級。2014年中國制造業MVA增速為9.4%,但是2015年一季度下降到了7.2%,未來5年,如果中國的人均MVA再能提升50%,則有望超過馬拉西亞、趕超斯洛伐克等國家,成為介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存在,下一個5年將可以對西班牙、法國等國的“得隴望蜀”,屆時上述四大趕超產業維度也必然有新的進展。反之,如果實現不了上述超越,則只靠所謂服務業的升級是難以真正實現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