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嘉賓:
關錫友
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 吳和樂
(Marc Wucherer)[德]西門子中國副總裁
施博勝
(Peter M. Sproson) [美]鐵姆肯中國區總裁 瀨川拓
[日]三菱化學中國總代表
Martin Haas
[德]德國詩道芬公司創始人兼CEO 拉爾夫·迪特
德國杜爾集團
童志遠
沃爾沃汽車集團中國區CEO
主持人:
劉 戈 CCTV財經評論員
客戶導向下的智能化制造
主持人:在制造業領域,近幾十年來,中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影響了全世界制造業的發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的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的技術不斷產生。在這些變革之下,制造業的未來到底會走向何方?我們每一個從業者在內心是如何勾畫它的藍圖的?
關錫友:工業文明傳播到中國以后,僅僅10年的時間,我們就把制造業推向了世界前列。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國制造業有效勞動力的人口占世界裝備制造領域的65%。工業文明從歐洲起源,一直向美洲、亞洲轉移,難道歐洲再重新循環、重新崛起嗎?
現在整個世界在發生變化,面對新的形勢,中國制造將如何破局?
第一,圍繞客戶服務可能是競爭力重建的關鍵。在這樣一個平臺上,中國公司、外國公司,更倡導面向未來、以客戶為中心的合作。
第二,從生產方式角度講,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制造肯定是未來。因為這會改變工業以及城市的形態。只有這種形態才能使中國13億人口享受工業文明的成果,過上幸福的生活。
吳和樂:我們先從全球角度,看一看制造行業是如何發展的。在歐洲市場,德國是一個非常注重工程教育的國家,有強勁的機械制造工程技術、自動化技術,所以德國引領了歐洲的潮流。英國在制造行業中也很有競爭力,他們非常關注服務。在中國市場,其產業也在不斷升級。
未來,全球制造業面臨諸多挑戰,除了勞動力價格等成本不斷提升外,客戶的要求不斷攀升也是一大挑戰。客戶變得越來越挑剔,他們不光需要很好的產品,還需要非常快速的服務。這給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應對客戶需求的不斷攀升?
西門子運用智能化的制造,從而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西門子把整個工業鏈分成設計、工程、制造、執行、運行、服務等環節。運用智能的手段運營產業鏈,從產品設計到銷售,通過應用和分析數據,把虛擬世界的制造設計與實際相結合。這既能讓客戶看到產品,同時還能夠靈活地改變這些設備和產品。
制造業的未來是4.0的時代,這個時代有更多的智能制造產品。
Martin Haas:未來,不管是中型企業還是大型企業,他們都會面臨五個方面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
第一,企業通過全球化實現真正的增長,還有一段路。
第二,市場需求更加多樣化,如何能夠最大程度滿足用戶需求。
第三,如何在需求個性化的條件下,靈活調整策略。
第四,需要通過穩定及再造流程實現高品質。
第五,如何在工資成本增長的情況下,獲得價值鏈效益最大化。
簡單來說,現有的制造業,可以用全球化、聯網、靈活、標準化、高效和創新、定制化幾個詞來形容。以全球化為例,全球化其實不只是在不同地區擁有一個根據地,而更多是指要認識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并且順應這些需求。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在所有重要的市場實現管理團隊的全球化。
拉爾夫·迪特:未來,我們會面臨兩大挑戰,一個是自動化發展;另一個是智能技術的制造。自動化發展對中國也是一個挑戰,未來我們可以擁有很多機器人,但仍然需要很多人來參與生產。但如果機器人太多,同樣會導致一些人失業。自動化與就業的關系將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之一。同時,制造業的整個體系會更加智能化,更加高效。
中國可避免制造中心轉移的宿命
主持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制造業無可爭議的大國,但還沒有成為一個強國。隨著勞動力價格的不斷上漲,競爭力開始下降,大家擔心中國是不是還沒有來得及成為制造業強國的時候,全球的制造業大佬們就已經移情別戀,將工廠搬到其他地方,讓越來越多的柬埔寨制造、秘魯制造替代中國制造。各位會不會有把中國的業務減少,然后轉移到本土或者其他國家的打算?
施博勝:我們還沒有改變戰略的打算,生產設備、工廠還是會在中國。因為我們已經在中國有很大的投資,這里有很多機會。跟美國和歐洲相比,中國的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廉。我們會不斷在中國進行投資,同時會看一下其他地區,比如說柬埔寨或者是非洲,如果在這些地方我們能夠更好地利用一些低成本,未來我們也會建立新的生產基地,開發其供應鏈。但是目前還不是很成熟,所以我們想先把力量集中在中國。
拉爾夫·迪特:工程行業、化學工業都發生了很多變化。這里面,關于是不是要向其他國家進行轉移,也有很多爭論。
在中國,我們花了相當長的時間來培訓員工,讓他們具備一定的技能。看看上海的工程項目,每年增長10%,比德國的增長快很多。同時,人們的工資也在增長。可能到2025年中國會達到高峰,勞動力成本也會非常高,但同時我們的產品也會很貴,二者最終能夠實現平衡。
童志遠:第一,中國很遼闊,地區之間也有差異,在中國還是有機會的。
第二,講勞動力成本的時候,不能忽略對人的培養。通過加強對人的培訓,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在評價勞動力成本時,既要看藍領工人又要看白領工人,綜合得出結論。
最為重要的是,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打造技術含量高的高端產品,自然而然就會克服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因素。所以中國的制造業還是有作為的,關鍵是自己要有所作為。
瀨川拓:作為公司管理層,我們有一個整體的業務組合,在東南亞、美國、中東、歐洲都有整體布局。我們會向美國進行投資,也在中東投資石油和天然氣,我們在中國新建了五個工廠,所以業務組合非常重要。
同時,風險管理也同等重要。任何國家都有風險,中國有中國的風險,日本有日本的風險,中東有中東的風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風險,很好地管理風險,這一點很重要。
關錫友:過去制造業的轉移,第一是按照成本,哪兒成本低去哪兒;第二是市場;第三就是技術。面向未來的發展,這三個因素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互聯網條件下的全球化,與互聯網誕生前有一個本質的差別,這種差別并不在于制造者本身,而在于用戶。
用戶變得越來越聰明,我們要依據這種變化來對全球進行布局。企業要致力于為客戶提供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服務,為了達到這一點,應該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作。
未來,無論企業在哪兒,都可以為全球提供服務。例如,我給德國客戶提供服務,我需要德國地面人員,那就需要德國人,而不是采取傳統的收購方式。未來互聯網模式會出現新的商業模式。
新技術催生新業態
主持人:互聯網所帶來的新經濟,為傳統商業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它對制造業到底意味著什么?現在非常熱門的3D打印技術,這是我們制造業的未來嗎,或者僅僅是曇花一現的噱頭?新技術的出現,對于制造業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童志遠:新技術對制造業產業業態的影響已經開始。這個開始從終端開始,到影響產品本身,從而會改變產業業態,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個人認為,這種業態在五到八年之內會初步形成新產業的雛形。
現在很多汽車公司在開發智能汽車、無人駕駛汽車,并且已經走出實驗室,到了產業化的前期。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研究,發現汽車30%的油消耗在找停車位、堵路上。以后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類似的問題都可以解決。現在大家為躲避高峰,在辦公室里干活。未來就是無人駕駛技術,人在后面辦公,即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這是一個發展方向。從汽車人角度來看,車聯網是智能的發展趨勢。因為汽車作為一個代步工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汽車必將成為一個高科技的、智能的工作、娛樂、生活移動平臺。
在新技術的沖擊下,企業如何在新格局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跟新興互聯網進行合作,都顯得尤為重要。
吳和樂:2013年,中國的信息工業發展很快。我們面對的客戶使用了不同的平臺、不同的互聯網界面。如何運用最新的技術服務客戶,這點非常重要。比如,我們會運用遠程遙控技術服務我們的客戶。
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些我們都不能忽視。3D打印也是一個革命性的技術。在北京,我們也在進行3D的研發,我們非常關心這種技術,它的發展速度會有多快?它對社會會產生多大的影響?3D打印技術的成熟,要花多長時間,這很難預測。這取決于新技術、新材料的發展。這不光是時間問題,也涉及成本的問題。以洗衣機為例,還有洗衣機安全的問題,因為洗衣機也可以與互聯網進行聯接。管理
(本文根據第22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上的論壇發言編輯整理而成,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