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生產計劃管理系統情況下,工廠生管在編制生產計劃時主要依據“經驗值”及生產要素的“粗略”情況進行的,對生產進度的反饋也無法及時掌握,造成排產“不準確”、“可執行度差”。更因為人員變動因素、設備性能因素、產品多樣化等因素,手工編織生產計劃已經出現“力不從心”、“無法執行”的窘境。
生產計劃內容標準
一、編制企業生產作業計劃和車間內部的生產作業計劃。這就是把企業的生產計劃(一般是年度分季)具體分解(一般是按月編制),并進一步規定車間、工段、班組在短時期內(月、旬、周等)的具體生產任務。
二、編制生產準備計劃。根據生產作業計劃任務,規定原材料和外協件的供應、設備維修和工具準備、技術文件的準備、勞動力的調配等生產準備工作要求,以保障生產作業計劃的執行。
三、進行設備和生產面積的負荷核算和平衡。這就是要使生產任務在生產能力方面得到落實,并使生產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日常生產派工。這就是依據工段和班組的作業計劃任務,在更短的時間內具體安排每個工作地和工人的生產任務和進度,做好作業前準備,下達生產指令,使作業計劃任務開始執行。
五、制定或修改期量標準。這是編制生產作業計劃所依據的一些定額和標準資料,需要首先加以確定。有關這些標準的制定或修改,也是作業計劃編制工作的重要內容。
更為重要的是,生產系統也需要預測,即根據營銷預測、生產系統狀況、生產能力、資金狀況等資源,在生產系統均衡的前提下,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生產預測,以便能夠使得生產資金占用達到最小,成本最低。
生產計劃管理,還要求更好地考慮和均衡所有的生產資源,包括企業生產運營管理的全部內容。
由信息化系統來綜合平衡、優化設定生產銷售的模式,由信息系統來進行生產計劃排程,最終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企業生產計劃體系管理過程涵蓋銷售、生產、質量、物流等多個方面,是企業的核心價值增值過程,是企業優化企業管理、提升管理效益的關鍵。
1、查定的企業生產能力水平,是由生產中的固定資產的數量、固定資產的工作時間和固定資產的生產效率三個因素所決定的。
2、固定資產的工作時間,是指機器設備的全部有效工作時間和生產面積的全部利用時間。不同企業的工作制度不同,其工作時間也不同。在連續性生產的企業里,機器設備的有效工作時間,一般等于日歷時間減去計劃停修時間;在間斷生產的企業里,機器設備的有效工作時間,是在日歷天數中扣除節假日之后,按照企業規定的工作班次來計算,其中也要扣除計劃修理時間。生產面積的利用時間,在一般情況下,沒有停修時間。
3、生產中固定資產的數量,是指企業在查定時期內所擁有的全部能夠用于工業生產的機器設備、廠房和其他生產性建筑物的面積。機器設備包括正在運轉、正在修理、正在安裝或者等待修理的機器設備,以及因生產任務變化而暫時停止使用的機器設備。對于因為損壞嚴重,已喪失了原有生產能力,而在計劃期內不能修復使用的機器設備,以及企業留作備用的、封存待調的機器設備,則不應計算在內。
4、核定生產能力,就是通過對上述因素的調查,在查清現狀的基礎上,將這些因素加以確定,從而計算出企業的查定能力。這一工作不能孤立地進行,必須與定企業生產方向、定企業外部供應條件、定企業專業化水平等工作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5、固定資產的生產效率,對于機器設備來說是指單位機器設備的產量定額或單位產品的臺時定額;對于生產面積來說是指單位產品占用生產面積大小和時間長短。同前兩項因素相比,它是核定生產能力時最難確定的一項因素,它受各種條件影響。而生產能力大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定額水平是否先進合理。影響定額水平的各種條件有:產品結構與質量要求,原材料成分和質量,技術設備使用年限及其狀況,工藝操作方法,工人技術水平,生產組織與勞動組織狀況以及企業的專業化協作水平等。
我們公司建立了一套有能力約束的、實時生產數據動態反饋的生產調度模型,對制造資源的統一管理與合理配置,實現作業計劃與調度的優化和動態管理,提高制造過程的透明化、均衡化和設備利用率,保證產品的制造周期,并使生產計劃真正成為生產活動的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