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計劃管理是 生產管理 的首要環節。它為計劃期規定生產活動的目標和任務,包括計劃期應生產的產品品種、產量和時間進度,以指導企業的生產工作按照經營目標的要求進行。
對于制造企業,生產計劃的制定方法根據是面向訂單生產(MTO)還是面向庫存生產(MTS)的生產環境而有所不同。尤其是在MTS環境下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方式下的制造裝配型企業,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訂單和短期市場的需求。由于不同品種的結構、生產能力有較大的差異,又沒有辦法預測出相對長時期的市場需求,所以長期生產計劃只能起一種指導作用。這類企業生產計劃管理的重點是以主生產計劃和生產作業計劃為主,包括由主生產計劃擴展的物料需求計劃、生產能力計劃和成品裝配計劃等。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制造企業生產計劃管理的主要內容
如圖1所示,生產計劃系統是一個以長期資源計劃、綜合生產計劃、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和詳細作業計劃為主線,包括預測、需求管理、分銷計劃、能力計劃等,并以生產控制信息的及時反饋連接構成的復雜系統。
圖1生產計劃系統框圖
1.1主生產計劃
主生產計劃(MasterProductionSchedule,MPS)是MTS環境下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方式下的制造裝配型企業生產計劃系統的核心,它是聯系生產計劃與市場 銷售 計劃的橋梁。主生產計劃的期限一般為季度或月度,它規定企業何時生產、生產多少最終產品的問題。制造裝配型企業根據產銷綜合計劃分別按產品的品種、型號、規格編制它們在計劃期內的產量任務,并根據它制定物料需求計劃、生產能力計劃和生產作業計劃。
制造裝配型企業的主生產計劃的處理對象是裝配好的成品,并按照時間段計劃企業最終產品的數量和生產期,試圖達到市場需求和企業可用資源之間的平衡。主生產計劃使企業能宏觀地計劃 主要生產活動和市場計劃。它是在考慮庫存、批量、提前期等計劃因素后,經過運算,編制出主生產計劃。
1.2物料需求計劃
物料需求計劃就是制定原材料、零部件的供應和庫存計劃,決定外購什么、什么物料需要什么時候定貨或開始生產以及定多少、每次訂貨和的批量是多少。它是根據產品的物料清單(BillofMaterial,BOM)和零件的可用庫存量,將主生產計劃展開成最終的、詳細的材料需求及零件外協加工作計劃。對于多品種小批量制造裝配型企業。由于產品種類較多,往往涉及成千上萬種不同規格的材料的零件品目,只要有一種缺貨,就會影響整個產品的加工和裝配進度。故對于裝配型制造企業來說,物料需求計劃對確保主生產計劃和顧客訂單的及時齊套交付非常關鍵。物料需求計劃工作復雜、瑣碎但又十分重要,故企業的實際應用中一般會采用計算機來管理物料需求計劃和庫存。
1.3生產能力計劃
主生產計劃和物料需求能否按期實現的關鍵是生產作業計劃是否與實際生產能力相吻合。超出現有生產能力的作業計劃必然被延遲,只有滿足現有生產能力約束的生產作業計劃才是可行的,故生產能力計劃是生產作業計劃的保障。能力計劃一般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稱為粗能力計劃,其功能是在主生產計劃制定階段根據產品工藝路線對關鍵生產設備或稱為“瓶頸”環節的負荷進行概算,以確認主生產計劃是否可行并進行必要調整;第二個層次稱為詳細能力計劃,它是在制定物料需求計劃階段,根據零件品目的加工批量和工藝路線,對每臺主要設備的負荷進行測算,如果作業計劃超出生產能力限制,則考慮采取加班、外包、調整加工次序等措施確保計劃的進度計劃 .在大量生產方式下,如果經粗能力計劃平衡后的主生產計劃切實可行,則一般可省去詳細能力計劃這一步。但是在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方式下,詳細的生產能力計劃才能確保生產計劃的實施。
1.4生產作業計劃
生產作業計劃是企業生產計劃的具體執行計劃,這種具體化表現在將生產計劃規定的產品任務在規格、空間、時間等方面進行分解,即在產品方面具體規定品種、數量;在作業單位方面具體規定到車間、班組乃至設備;在時間上細化到旬、周、日等。所以生產作業計劃不僅決定作業在各加工中心的加工順序,還決定每個產品在各加工中心處理的時間。它的計劃期一般為日或一個輪班,它是依據主生產計劃完工時間,物料需求計劃中各零件計劃到位時間,以及產品的加工次序,充分利用瓶頸環節生產能力,保證生產中心按期完工,按時
提供零部件,同時盡量使設備負荷均衡并使在制品庫存盡量減少。生產作業計劃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計劃
關鍵設備或瓶頸環節零件加工的優先次序。對于多品種多加工次序的計劃
問題,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原因是在現實中,生產運作必須面臨重置時間、加工時間、中斷等各種改變,作業組本身的變化以及外部供應商交貨不準確性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