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承擔這些非增值無效勞動的費用呢?很顯然,這些費用被計入生產成本,不是提高了產品價格,就是降低了 銷售 毛利。上述可以被去除的79%非增值的工序,在精益生產中被稱為浪費(MUDA),可以說它是任何的制造現場自誕生之日起就有的先天產物,但若任其蔓延成長,將導致企業逐步喪失市場競爭優勢。浪費存在于現場的時時處處,我們視之為“現場之敵”。
消滅它,需要先了解它。
浪費之源
在制造現場中,導致浪費的根本原因是有過剩的生產要素的存在,即人、設備、物料、廠房空間。這些超過必要的生產要素同時也構成了第一層次的浪費,過多的人員,會發生不必要的勞務費;過多的設備,會發生不必要的折舊費;過多的物料,會發生不必要的利息支出;過多的廠房空間,會發生不必要的租賃費,即無論過剩了哪種生產要素,其結果都會提高制造成本。進而,第一層次浪費之間相互作用,會產生第二層次浪費。
其一,在基本生產要素未被全部派上 用場的情況下,會產生等待的浪費,包括人員、設備、物料、場地的等待;其二,為避免等待(尤其是人的等待)各工序便制造出了多余的顧客不需要的產品,即過量制造的浪費。其三,大多數公司分析工序后發現,低于總數17%的工序是增值的,約35%的浪費是可以很快或不難去除的,而其余近50%的非增值性工序很難完全消除。觀察上述生產計算機鍵盤的現場不難看出,由于工作站點的布局所限總會導致不增值的搬運作業和中間在庫的產生,即搬運和庫存的浪費;作業員每一動作中的拿上拿下、彎腰、對準等不增值的動作浪費;由于作業設計的限制總會存在;一旦產生不良品時的修補作業會使前序耗費的人、機、物等資源瞬間化為浪費(制造不良品的浪費);此外,一些看似增值的工序也是可以省略的,如自動切和自動銼工序,通過改進自動切工藝可以省掉自動銼工序,可見,加工過程中依然存在浪費(加工的浪費)。
上述七種浪費雖都是多余的基本生產要素彼此間相互作用的產物,但如此相互作用的完全程度截然不同。等待,未發生任何人、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終止或拖延了其它新的浪費,只產生了一層浪費帶來的基本費用提高;過量制造,人、機、物之間相互作用得最完全,而且將前序“不完全”的搬運、庫存、動作、不良品、加工的浪費全部吸納入制成品之中,將各階段的勞務費、折舊費等費用疊加起來,不可逆轉地大幅度提高了成本。
過量制造的黑洞
過量制造的結果是在生產線的周圍產生了過剩的庫存,即第三層次的浪費,并由此產生第四層次的浪費,這些過剩的庫存需要管理人員;需要重新擺放;若現場容納不下,需要建倉庫;需要倉庫之間的搬運;需要清理修復等等。倘若我們沿著這些紛繁的枝節分析下去,還會有第五、第六層次的浪費。
人們習慣于大批量地生產,而不習慣于一一對比我們是否依據需要去制造。過量制造出來的庫存,會使人們總有活干而掩蓋了等待的浪費;會使人們常常大批量搬運部件而忽視了搬運的浪費;會使人們總有富裕的部件可用而容忍了加工不良的浪費;然而,利潤就是在這樣的舒適和不經意之間溜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