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老夫子在兩千五百年前的這句名言,誰都能朗朗上口,但確實是當前提示我們最好的警句,我對企業的設備管理是比較關注的,進入到新世紀后,我走訪和調研了不少生產企業,應該說,經過變革
開放的年代,我們企業的形象和實力都有明顯的改變,表現在:
1、 企業的領導班子年輕化、知識化,他們大都具有:強烈的決心和信心,追求企業上檔次和誓當行業排頭兵的雄心壯志;
2、 隨著企業產品的升級換代,生產裝備也進行了更新換代,引進了或購置了國內、外先進的設備,都上了一個檔次;
3、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形勢下,重視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和提高;
4、 普遍關心企業人才的招聘和導入先進的理念,開展質量管理和降本增效;
5、 重視信息化工作的開展,努力提升
企業管理
的水平,推進計算機管理;
6、 企業生產現場的環境整潔,重視綠化,廠區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目前,諸多企業在外部的硬件上改變是很大的,在內部的管理上,雖然有的企業也導入了ERP,為了面向各企業主要生產經營活動,系統運用了當今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和企業管理理念,對企業技術、設備、信息、時間等各類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通過對業務流、
物流
、資金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有機集成,理應實現對整個現代企業運作的有效管理,而且也應該大幅度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增強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的競爭能力,為企業贏得市場競爭的優勢創造必要的和有利的條件。
但實際情況,效果并非如此理想,特別是在設備管理上,企業仍停留在上個世紀的傳統管理階段。生產發展了,要是說設備管理完全沒有變化,也不符合現實,從總體上看,他是從原來的"不壞不修,壞了再修"狀態,已經緩慢的過渡到預防維修的狀態,但這點改變對 生產管理 沒有起到服務作用。有的企業由于實行了計件承包制,設備狀態非常糟糕,只管用是不維護,這樣的狀況,再好的ERP生產管理模塊也發揮不了作用。
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諸多因素:
1、 當今已是21世紀,已進入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但企業設備基本上仍然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模式,對上個世紀50-60年代推行的前蘇聯設備管理模式沒有進行反思,表現在:企業運作時重生產、輕維修的計劃
,為了趕制生產任務,不惜以拼設備為代價;設備維修方式是維持在以物件的損壞周期進行定期更換和計劃檢修制的修理階段;用設備完好率來評價企業設備管理的水平,企業有了成績是歸生產的、企業有了問題是屬設備的,形成企業生產和設備兩大塊分段管理的現實;
2、 企業設備管理的目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戰略目標不一致,設備習慣以原來的部管、局管設備,或以ABC分類法等為重點,實施"從設備到設備的設備維修"方式,還沒有轉變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的以產品生產線的主作業線設備為重點,實施"要服務于生產的生產維修"方向上來;
3、 前蘇聯設備管理模式的后遺癥是:設備系統員工分工太細,同樣的工種,如鉗工,還分:工具鉗工、模具鉗工、裝配鉗工和電鉗工等,專業面窄,定員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企業市場競爭力弱;
4、 企業設備管理的責任者不明確,第一線的員工了解設備狀態的沒有決定權;有權的長官不完全了解設備確有審批權,實際上形成了誰也管,但誰也不全管的狀況;
5、 企業里對有隱患設備的維修對策比較單一,就是重復做簡單的恢復性地修理,沒有按照維修策略和企業成本的原則來實施針對性的維修;
6、 企業設備管理的基礎工作比較薄弱,特別是缺乏對維修項目的工時、工序的實績記錄,因此設備維修費都是毛估估的水分很大,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好的辦法,只得實行維修費用承包制,商定維修一年用多少費用對外承包,設備壞了,修多、修少都是由承包方負責的方式處理;
7、 設備維修的計劃不是與企業年度總的
銷售
量掛鉤,而是以檢修項目為準,對項目檢修的費用本來就是估計的,這樣費用計劃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追加,成了無底洞;反之,要么就是限制,忽略了"維修就是投資"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設備性能每況愈下;
8、 不少企業也上了ERP管理軟件。一般ERP有兩種方法,其一是以產品為主,另一是以項目為主。企業按前一種方法實施的占多數是因為這更符合企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利益,而且成果成功率比較高,實施的周期也可以相對短一些。但由于設計的思路與現實思路的差距,加之以要取得成功則必須強調企業要有完善的產品體系、必須要依賴于企業產品大量的長期的業務數據的積累,而這點就是比較不好做到的,因此,員工們經常是用計算機做一遍,還得用手工再做一遍,非但不省力反而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企業對ERP的評價:要是做得有成績了,這是企業努力的結果;要是有了問題,這是你軟件有問題。這是因為,ERP的規劃與設計不僅從一個生產部門、一個生產車間角度考慮問題,而必須面向企業的全局,從企業整體現狀出發,最終為企業整體目標服務。它既要完成企業人、財、物、產、供、銷、等各方面的管理功能,又要考慮與相關系統有機集成,更要重視與企業存在的現實狀況和傳統的觀念的影響,要經過脫胎換骨的理念轉化和相關的學習
,作好相應的準備,才能如愿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