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談很實際的問題,因為你們也將選擇自己的工作,這種選擇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我很榮幸能成為 制造業 的代表。你們可能不知道,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制造業的黃金時代。雖然很多人都習慣了制造業工人的失業,工廠的關閉,但是,在看到困難局面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機會。
在中國、德國或者巴西的人可能更了解這一點,當我說“制造業令人興奮”的時候,他們會點頭附和,因為他們懂。他們看到制造業帶來的大量工作以及這些工作對國家經濟作出的貢獻。他們正在通過在高科技、高度專業化以及高附加值的制造業大量投入來創造財富。
比如中國的“十二五”計劃里就會對七個新興戰略行業作出1.5萬億美元的投資,這七個領域包括生物科技、新能源、高端設備制造、節能技術等。這些行業目前占中國GDP的5%,但是中國政府希望到2020年將這個比例提高至20%。
這些都是我們現在最先進的行業,是未來的行業,這些行業將改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雖然在2009年,制造業經歷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下降,但美國制造業仍然在制造業之外創造了700萬個就業崗位。美國現在已經開始落后。在全球范圍內,看到制造業機會的國家正在制定戰略來贏得制造業大戰。而美國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比如能源問題、醫療保健問題、稅務和立法等等。
很多人認為,美國的失業問題很正常,因為其他國家生產成本更低。有人認為,只要iPad是加州設計的,在中國生產并沒有什么關系—事實上,這關系重大。
首先,在先進的制造技術下,人工成本只是很小的開支,所以美國人失業不可避免。但這并不是因為國外的因素。第二,最大的問題是,生產在哪里,創新就有可能在哪里發生。
比如電器行業。外包業務使那些國家開始制造電器,然后成立研發中心,然后會有大學的支持,吸引資金和人才。于是制造的外包就變成了創造力的外包。事實上,美國10家在研發上花費最多的公司,有8家在中國或者印度有研發中心。陶氏有500位中國科學家在中國工作,他們平均每個人發明的專利已經超過了其他地方。當然美國現在還是最大的經濟體,有最好的大學體系,但是,如果我們喪失了制造業,我們就很難擁有持續的創新能力。
這很大程度上需要看政府的作為。需要澄清的是,我是自由市場的堅定支持者,但是有些長期的戰略目標的確更適合由政府來制定。政府能出臺一些政策的框架來引導企業進行創新。
除了政策層面,文化層面也很重要。這一點,很大程度上要看你們這一代人。今天,大部分優秀的商業人才都會希望在金融或者資本領域找工作。如果美國只是給其他國家提供資本的話,他們遲早能找到替代者。
金融市場 正在發生變化,中國正在誕生更多的投資機構來和美國競爭,而一些國家既能生產制造又有資本實力,比如德國。如果美國不能二者兼顧,后果會很嚴重。
誠然,我們的金融行業需要優秀的人才,但你們也要專注做好增值創新。我們需要勇敢的企業家,需要聰明的政策制定者來為這些企業家保駕護航。
如果選擇進入處在黃金時代的制造業,這就將代表你們希望成為創造就業機會、讓社區恢復活力、解決全球問題的動力。但是,無論你們選擇什么行業都要記住:如果和你們同一代的商業領袖覺得要負起企業的責任,決定用商業方法來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那么你們這一代人就能改變成千上萬人的生活,能創造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的繁榮。
本文為作者在密歇根州立大學商學院畢業典禮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