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偉大的企業多是從 制造業 中誕生的。無論“瑞士造”、“德國造”、“美國造”,還是“日本造”,它們不僅成為本國經濟實力的后盾,也是本國卓越人才、管理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國造”何日能以高昂聲音叫響世界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品牌背書?拒絕粗放型生產方式,學習精益制造才是正確出路。
中國變革 開放30年,大多數企業基于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走過了一條粗放型生產、高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污染的快速發展之路。以至于有人把廉價勞動力、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甚至血汗工廠等同于中國制造的代名詞。長期以來,一些制造企業的浮躁手段與粗制濫造讓人痛心疾首,并深受詬病。浮躁的背后,既反映出企業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圖,也反映出整個社會在日益強大的物質面前精神的貧困。當然,中國制造也包括像華為、海爾、聯想這樣勇闖國際市場的中國優秀企業,只是這樣的企業在中國還少之又少。
對于OEM企業,人們曾用“微笑曲線”來形容中國制造的現狀,外國品牌位于兩端,分別以研發和 營銷 獲取高額利潤,而微笑曲線的底端便是微利的中國制造。2008年金融危機襲來,中國8萬家中小企業頃刻倒下而使國人有所醒悟。今天,已有更多中國企業重視自主研發和知識產權保護,正在掀開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新的一頁。綜觀西方企業發展史,幾乎所有偉大的企業都產生于制造業及金融業。那些蜚聲世界的偉大企業與品牌,不僅是本國經濟實力的背書和本國卓越人才、管理智慧的象征,也是本民族堅韌意志與執著精神的縮影。近年來,人們不斷發問:為什么中國制造不出偉大產品?沒有偉大企業,談何偉大產品。也許,中國的商業土壤還不夠肥沃,市場經濟及企業實踐還不夠長。但是,如果中國制造企業不善于學習,不積極進取,不敢向機會主義、急功近利等浮躁思想宣戰,中國永遠也誕生不了偉大企業、偉大品牌。近年來,在 房地產 的利益驅動下,很多大型制造商搖身一變而為地產大腕,這不僅是中國制造,也是中國經濟的悲哀。包括“中國企業只做銷量不做品牌”等觀點,實際上都是粗放型社會需求背景下的一種本能反映,也是對營銷的一種曲解。“好產品自己會說話”,但它的重要標簽是品牌。企業的終極目標在于打造品牌,制造產品的本身也是制造品牌,這也是企業在營銷上唯一正確的長期投入。因此,不應將品牌與產品、銷量對立起來。
日本制造的一個重要宗旨在于“造物就是造人”。“日本造”之所以蜚聲國際,人才是其根本保障。而制造產品的過程就是培養和造就人才的過程,優秀的人才又會反過來促進產品質量的提高,推動企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這也是20世紀60年代JIT按時 生產模式、70年代TPS精益制造模式備受日本及世界推崇的重要原因。沒有精益制造模式,豐田就不可能取代通用,戴爾就不可能超越IBM。50年前,日本制造也曾經是“低劣質量”的代名詞,日本同樣也經歷了一個從單純加工到精益制造的過程,而日本制造真正的改變就是從質量管理做起的。日本企業的成功證明,將低附加值產品轉化成高附加值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反而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在生產環節降低成本10%,就相當于營業額增加100%。
無論制度化、科學化、標準化,還是現代化流水作業,控制這一切的根本要素是人。中國傳統文化極為重視人的問題,認為人的自我完善才是決定一切成敗的關鍵,然而,由于傳統主流文化自身的重要缺陷,很難為現代人在市場經濟時代重建自己的精神大廈。因此,當前企業界的“ 國學 熱”及推波助瀾的“中國式管理”,正將企業引入一個新的誤區,對此,企業界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全球化時代,科學的管理模式只能是中西合璧,唯如此,中國制造才可能在未來成就偉大企業。(作者系 銷售 與市場雜志主編)